
腦出血是第二常見的中風類型,在亞洲地區尤其高危,約佔中風相關死亡病例的50%,亦是導致長期殘障的主因。來自港大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就成功研發嶄新臨床「腦出血後用藥評分」工具 (TRICH評分),協助醫生有效識別腦出血高風險患者,並及早處方三種抗高血壓藥物,另亦冀藉此研究提醒公眾關注血壓管理,以減低中風風險、改善患者預後。
腦出血後有效控制血壓,對改善長期復康至關重要,惟許多患者有嚴重高血壓,治療上面臨挑戰。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及香港大學中風研究組(HKU Stroke)的團隊早前研究顯示,大部分腦出血患者由於未能控制血壓,致腦出血復發、再次中風及死亡風險大幅增加。雖然患者普遍需服用至少三種抗高血壓藥,但由於不同因素而未獲適當治療。此外,過度治療或血壓降低過快可能引發的副作用亦令人擔心,尤其對長者影響更大。
「腦出血後用藥評分」包含五項簡單的臨床指標:年齡、性別、腎功能、入院時血壓,以及是否患有缺血性心臟病。此評分系統可協助醫護快速識別需要積極治療的患者,助及時控制血壓,亦避免過度治療及藥物副作用的風險。
張記暢強調腦出血後控制血壓至關重要,他表示:「該臨床工具讓醫生把握最佳治療時機,給予最佳的治療。由於腦出血患者多伴隨嚴重高血壓,亟需新的方法來治療他們的高血壓。血壓失控患者的中風風險高達四倍,可能致殘甚至死亡。腦出血後用藥評分可協助醫生及早處方三種抗高血壓藥物,而複方藥物有助提升患者依從性。」
適逢5月17日「世界高血壓日」臨近,HKU Stroke總監、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副教授劉巨基醫生強調,不僅要關注中風患者的高血壓問題,也要關注一般大眾的高血壓防治。他指出:「高血壓是中風最常見但可調控的風險因素,卻常被忽略。許多中風患者,尤其年輕人,若能及早發現並控制血壓,可避免悲劇。」
有關研究成果已於國際期刊《神經學》(Neurology)發表。
Text:Fion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