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耳鳴病機與治療 | 中醫:與腎、肝、膽、脾臟功能失調相關 推薦湯水食療+穴位紓緩

耳鳴病機與治療 | 中醫:與腎、肝、膽、脾臟功能失調相關 推薦湯水食療+穴位紓緩

仁濟醫院
-
日期: 2025-10-20

耳鳴中醫治療-耳鳴原因-食療-穴位-仁濟醫院

耳鳴為一種聽覺異常的症狀,患者自覺耳內鳴響,如聞潮聲,或細或暴,妨礙聽覺。全球約有10%-15%的人口受耳鳴困擾,中年人與老年人更為常見。

耳鳴原因

在中醫學角度,腎開竅於耳,耳鳴與腎關係密切,亦與肝、膽、脾臟功能失調相關。其病機可分為五點。
  1. 病後精血衰少,或恣情縱慾,以致耗傷腎精,耳為腎之外竅,內通於腦,腎精損耗,髓海空虛,不能上濡清竅。
  2. 營養不足,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乏源,經脈空虛,不能上奉於耳;或過食生冷,損傷脾陽,脾虛清陽不振,清氣不升,亦可導致耳鳴。
  3. 情志失調,惱怒傷肝,肝氣鬱結,肝失疏泄,鬱而化火,循經上擾,清竅被蒙。
  4. 平素嗜酒、肥甘厚味,聚成痰熱,鬱久化火,痰火上升,壅塞清竅,導致耳鳴。
  5. 外感風熱,邪氣鬱遏不泄,循經上擾,壅閉清道;或熱病後餘邪未盡,清竅不通;或反复感冒,邪蒙耳竅,均引起耳鳴。

耳鳴中醫治療-耳鳴原因-食療-穴位-仁濟醫院

耳鳴患者常見證型

基於上述病因病機,耳鳴可分為5個證型:
  1. 肝膽火盛:突然耳鳴,攻逆陣作,伴頭痛面赤,口苦咽乾,心煩易怒,怒則更甚。
  2. 痰火鬱結:耳鳴時輕時重,伴眩暈,煩悶不舒。
  3. 風熱上擾:外感熱病中出現耳鳴,耳內作癢,兼見寒熱身痛等表証。
  4. 腎精虧虛:耳鳴聲細,如蟬持續,伴腰膝酸軟,眩暈。
  5. 清氣不升:耳鳴時作,將息稍輕,勞則加重,伴四肢困倦,勞怯神疲。

紓緩耳鳴方法

耳鳴的治療原則為治肝膽從實,治脾腎從虛,上宜清疏,中宜升補,下宜滋降。日常可以透過食療及按摩等保健方式減輕耳鳴症狀。

黑豆-靜脈曲張食療-吳品新中醫

1. 食療

  1. 芹菜粥:將芹菜50g洗淨,切碎,與粳米100g放入砂鍋,加水600ml同煮,每日2次。(適用於肝膽火盛者)
  2. 天麻菊花湯:天麻10g、菊花10g、冬瓜皮30g,加水煎湯,每日服1-2次。(適用於肝膽火盛者)
  3. 荷葉菊花湯:荷葉9g、菊花9g,輕微沖洗藥材,放入清水煮15分鐘。(適用於風熱上擾者)
  4. 黑豆杜仲湯:黑豆20g、杜仲15g、石菖蒲9g、生薑3片、鹽適量,洗淨材料放入煲內,加適量清水,以文火煲5小時,最後加鹽調味。(適用於腎精虧虛者)
  5. 木耳瘦肉湯:黑木耳30g、瘦豬肉100g、生薑3片,加水適量,文火燉煮30分鐘。(適用於耳鳴伴高血脂者)

耳鳴中醫治療-耳鳴原因-食療-穴位-仁濟醫院

2. 穴位按摩

常用穴位:聽宮、聽會、耳門、翳風。

伴外感風邪:加外關、合谷;伴肝膽火盛:加丘墟、太冲;伴腎虛:加腎俞、關元。

方法:每個穴位按摩2-3分鐘,每日2次。

3. 鳴天鼓法

將兩手掌心緊貼兩耳,兩手食指疊在中指上,用力把食指從中指上滑下叩擊後枕部,發出咚咚聲響。節奏均勻緩和,力度由輕至重,雙手每次各24下,可疏通耳部經脈,預防和治療耳鳴。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盡早諮詢註冊中醫師。

 

撰文:郭芷昕

香港大學中醫全科學士

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註冊中醫師

仁濟醫院—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葵青區)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