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藥物分為哪些類型?需要注意甚麼?一文看清精神科藥物的常見迷思

香港社會節奏急速,抑鬱、焦慮和精神分裂等精神情緒問題越來越普遍,但許多人對精神科藥物仍存在誤解,甚至因錯誤理解副作用而拒絕治療。精神科藥物是治療精神疾病的有效方法,若能正確地對症下藥,便能為患者爭取療癒的時間,早日回復正常生活。今回跟大家剖析五大類精神科藥物的核心作用、臨床效果及風險管理,協助患者與家屬建立正確的治療認知。
香港社會節奏急速,抑鬱、焦慮和精神分裂等精神情緒問題越來越普遍,但許多人對精神科藥物仍存在誤解,甚至因錯誤理解副作用而拒絕治療。精神科藥物是治療精神疾病的有效方法,若能正確地對症下藥,便能為患者爭取療癒的時間,早日回復正常生活。今回跟大家剖析五大類精神科藥物的核心作用、臨床效果及風險管理,協助患者與家屬建立正確的治療認知。
精神科藥物的作用機制多樣,針對不同精神疾病,藥物選用與治療方式各有差異。以下選取其中五大類別作出逐一介紹:
抗抑鬱藥是精神科最常見的藥物治療選擇之一,透過調節大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以改善情緒低落和能量缺失,適用於抑鬱症、焦慮症及強迫症等病症,大致可以分為傳統抗抑鬱藥和新一代抗抑鬱藥。傳統抗抑鬱藥,例如Amitriptyline, Dothiepin等三環類抗抑鬱藥(TCAs),會有口乾、便秘、心跳加速等負作用。新一代抗抑鬱藥可分為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NRI) 、去甲腎上腺素及特定血清素抗鬱劑(NaSSA) 、血清素拮抗劑及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 (SARI) 和血清素及多巴胺再攝取抑制劑 (NDRI)。這些藥物副作用各有不同,一般服用初期可能會出現疲倦、口乾、噁心等副作用,通常一兩周後會逐漸減退。
臨床觀察指出,約50%-60%患者於使用抗抑鬱藥4至6周內會明顯改善症狀,尤其是對於失眠或食慾減退者,效果更為顯著。持續用藥6至9個月可使病情復發風險降低約40%。
治療焦慮症的第一線藥物是抗抑鬱藥。研究顯示,抗抑鬱藥能有效治療焦慮症。鎮靜劑如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藥物,主要通過增強GABA受體的活性以產生鎮靜效果,能快速抑制邊緣系統杏仁核的過度興奮,因此適用於緩解各類焦慮症狀。然而,因為鎮靜劑有依賴風險,所以建議短暫或有需要時使用。
抗精神病藥主要通過阻斷多巴胺受體以減輕幻覺和妄想等症狀。現時主要分為傳統抗精神病藥(例如Haloperidol, Chlorpromazine, Trifluoperazine, Sulpiride, Flupenthixol, Zuclopenthixol等)和新一代精神病藥(例如Risperidone, Olanzapine, Quetiapine, Amisulpride, Paliperidone, Aripiprazole, Clozapine等)兩大類型。新一代精神病藥物相比傳統抗精神病藥較少造成影響身體運動控制系統的錐體外症候群(Extrapyramidal Side Effects)。新一代抗精神病藥亦有可能對體重、血糖和血脂水平控制有所影響,然而這些副作用可以透過定期監察從而作出有效處理。
針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嚴重精神病症狀的患者,規律使用抗精神病藥屬關鍵的治療手段,可有效協助患者控制幻覺、妄想等症狀,並重建社交功能及生活能力。臨床觀察指出,經過四週急性期治療後,約七成患者的幻覺和妄想等症狀會得到明顯改善。
情緒穩定劑如鋰鹽,為雙相情感障礙的核心治療藥物,主要透過調節腦內多種神經遞質的平衡來預防情緒的劇烈波動。此類藥物能有效減少躁鬱發作的頻率,幫助患者維持情緒穩定,進而改善其整體生活質素。
長期使用鋰劑可有效降低自殺風險,但須定期抽血檢驗,以確保鋰劑在血液裡的份量恰當。若血中鋰濃度過低,則效用不大;過高可能引致危險的副作用。另外,亦建議定期抽血,檢查甲狀腺功能和腎臟功能。女性服用鋰劑時要適當避孕,如打算懷孕,需要與醫生商量。另外,抗腦癇藥如Carbamazepine和Sodium Valproate等也有效幫助穩定情緒。
刺激劑主要透過增強中樞神經系統活動以改善注意力缺陷及衝動控制障礙,臨床多用於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昏睡症等。其中治療過度活躍症方面,可以幫助患者減少過度活躍行為,改善專注力及執行能力,從而改善他們的人際關係和學習。
使用藥物期間可能引發心悸、血壓上升、食慾減退及失眠等副作用,因此必須遵循醫囑,從低劑量開始使用,並避免在夜間服用。藥物治療外,治療ADHD時結合行為治療會有更佳效果。
服用藥物需要遵從醫生指示,定時、定量服食藥物,並且留意藥物的劑量、功效和副作用。切忌擅自改變服用份量或突然停止服用。服用藥物後的反應因人而異,如有疑問,需要與醫生或藥劑師查詢了解。
另外,服藥期間應該避免與酒精飲品同服。儲存藥物需要妥善,不要將藥物放入其他藥物的藥瓶內。若服用其他藥物,亦需知會醫生,讓醫生評估各種藥物會否相互影響。
若醫生覺得需要定期檢查身體狀況或抽血,患者應配合以確保藥物水平和身體情況適合繼續服用。另外,如病人不肯吃藥,家人應該有耐心和病人討論原因,了解是否因為對藥物有疑慮,或是擔心副作用或其他原因,和醫生保持溝通,從而作出適當協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