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 | 減肥戒煙可降死亡風險!心臟科醫生剖析心源性猝死的成因、症狀、高危群組及預防

甚麼是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是指在沒有明顯致死病因的情況下,於心臟病徵狀發生的一小時內突然及非預期的死亡。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心源性猝死定義為心臟病徵狀發作24小時內的突然死亡,患者呼吸和血液循環驟停。若沒有即時接受心肺復甦搶救,患者便沒有存活的機會。
14869次閱讀
心源性猝死是指在沒有明顯致死病因的情況下,於心臟病徵狀發生的一小時內突然及非預期的死亡。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心源性猝死定義為心臟病徵狀發作24小時內的突然死亡,患者呼吸和血液循環驟停。若沒有即時接受心肺復甦搶救,患者便沒有存活的機會。
患者可能會感到胸痛、胸悶、心悸/心跳 、氣喘、胃部不適、噁心、頭暈、冒冷汗,或原因不明的暈厥。 但心源性猝死患者中,有25-50%在猝死前沒有任何心臟病相關徵狀。
在美國,每年約45萬人死於心源性猝死。
在中國,估計每年約54萬人死於心源性猝死。
研究顯示,一般人口 心源性猝死的發病率約為 (每十萬人計算):
高達一半的心源性猝死患者,在猝死前無任何心臟病病史。年青患者,心源性猝死的成因,以先天性心肌病、先天性結構性心臟病、遺傳性心律失常、心肌炎等為主。
中老年患者,心源性猝死的成因,有七至八成與冠心病相關,其他常見病因包括心臟衰竭、瓣膜性心臟病、主動脈血管病和心律失常等。
以下表格詳列常見心源死的病因:
跟據本港2019年於香港醫學雜誌上發表的研究顯示,突發性心律失常死亡綜合徵(SADS)大約佔年輕人心源性猝死(SCD)原因的30%。研究應用次世代基因測序,分析與SADS相關的35個基因。研究回顧包括289名猝死者:其中主要死因為冠狀動脈疾病 (35%),其次為結構性心臟病(40%);另外 25%原因不明,當中可能包括與SADS相關的病症。研究第二部份的兩年前瞻性研究,對21名猝死者進行分析:10%有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5%有肥厚性心肌病,其餘85%在傳統解剖中無法找到死因。基因分析顯示29%有異合基因變異。
不可逆的高危因素:
在一般健康人群中,暫時尚無精準有效的方法可預測和預防心源性猝死。 由於心源性猝死多數是由冠心病引起,因此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減低冠心病的風險因素,可作為預防心源性猝死的一般性措施 :
與每天坐<4小時,並每天進行中等強度運動 ≥ 60-75分鐘的人士相比,缺乏運動和每天坐 > 8小時的人士, 全因死亡率相對增加了近60%。
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週進行最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或最少75分鐘的高強度運動,以預防心血管疾病。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