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口腔訓練|不可忽視的幼兒健康 言語治療師分享4大改善孩子口肌發展貼士

口腔訓練|不可忽視的幼兒健康 言語治療師分享4大改善孩子口肌發展貼士

協康會| Heep Hong Society
-
日期: 2025-05-07

口腔訓練|不可忽視的幼兒健康 言語治療師分享4大改善孩子口肌發展貼士

你的寶寶會否吃飯特別慢、常常流口水,或是食物總是含在口中不吞?這些都可能是口肌發展問題的訊號。協康會言語治療師王樂瑜將逐一講解寶寶口肌功能發展的重要階段,以及該如何及早發現問題。

口肌發展是甚麼?

咀唇

早在嬰兒時期,咀唇需要具備足夠的力量,寶寶才能吸啜母乳或從奶樽中啜奶。隨著寶寶開始進食半固體食物,咀唇需要做出靈活既有力的合唇動作,以配合並緊貼不同食具的形態(如匙羹、學習杯),確保食物或飲料進入口腔。在咀嚼和吞嚥過程中,咀唇要盡量閉合以防止食物或汁液流出。

舌頭

最初,舌頭主要是前後移動,配合臉頰活動和呼吸協調來吸啜。隨著寶寶成長,舌頭逐漸獲得左右移動的能力,能夠將食物推至兩側牙齦進行咀嚼。此外,舌頭活動還有助於食物與唾液充分混合,形成易吞的食糰,並將其向後移準備吞嚥。

下顎

在發展的早期階段,寶寶的下顎主要以上下活動來咀嚼食物;漸漸地,下顎能夠進行更複雜的旋轉式咀嚼,開合也更靈活和順暢,寶寶便能能進食更多不同質地的食物。

言語治療師會從寶寶的口肌功能和日常表現兩方面進行評估,以了解寶寶的進食和口肌發展是否理想:

  • 口肌功能:評估 各個口肌部位的能力,例如舌頭活動的幅度、下顎活動的力量和耐力、對觸碰或溫度等刺激的反應,或者維持固定位置的穩定性等
  • 日常飲食和習慣:了解寶寶的進食方式,例如能夠咀嚼什麼質地的食物、有否偏向用哪些食具、以什麼方式進飲等。
注意徵兆:常流口水、吃飯太慢、含飯不吞

口腔訓練|不可忽視的幼兒健康 言語治療師分享4大改善孩子口肌發展貼士

1. 持續流口水

6至7個月大的寶寶因口肌未成熟或出牙而流口水屬正常現象。然而,若兩歲後仍持續流口水,則需留意。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口部及臉頰感覺反應較弱,未能感覺到口腔已囤積了口水或者正流出來;也有可能是肌肉活動力量稍弱,因而經常張口,不自覺地讓口水流了出來。

2. 進食緩慢

如果孩子經常含著食物不吞,或需要咀嚼很長時間,可能是由於口腔感覺反應弱,不察覺口中還有多少食物;或是咀嚼的力量及耐力不足,導致無法有效地把食物咬爛。

3. 吞嚥過急

有些孩子不經細嚼就把食物吞下去,這可能是因為咀嚼的力量和耐力稍弱,或未能正確地感覺到口中的食物是否夠軟爛適合吞嚥。這同樣反映出其口腔機能發展有潛在問題。

4. 咀嚼時食物溢出

進食時經常有大部份食物或汁液溢出是另一個警號。若口腔感覺反應太弱或是咀嚼肌肉力量不足,孩子便無法準確地知道口腔中的食物在哪裡、未能緊閉咀唇或控制舌頭將食物推移至合適咀嚼的位置等等。若一歲後仍無法保持合唇進食,需要特別關注。

5. 使用食具有困難

一歲後的幼兒應開始使用不同的食具,若他使用杯子時無法以雙唇緊貼杯緣、不懂使用吸管啜飲,或未能接受或使用奶樽以外的食具便需要留意。

不可不知4個改善口肌貼士

1. 按年齡選擇食物

寶寶於約6-7個月大開始長牙,此時便可以讓他嘗試米糊、水果蓉等糊狀食物。在9-12個月大時,可開始嘗試嬰兒餅乾、碎肉、菜、粥等容易咀嚼或軟身的食物。一歲後,寶寶口腔肌肉發展更成熟,能較好控制食物並保持合唇進食,可逐步進食多樣化的食物。

2. 選擇合適用具

一歲後應逐步減少使用奶嘴,以免影響幼兒的口腔感覺和探索能力;亦可引入幼兒學習杯、吸管和匙羹等食具。這樣除了訓練雙唇緊貼能力,同時增強吸啜和下顎控制能力。

3. 增加口肌經驗

日常生活中,可使用不同溫度的物品(如暖毛巾)温柔地按摩寶寶的面部及口腔,增加感知體驗;鼓勵寶寶伸伸舌頭以清理口腔內的食物、舔拭咀唇等;參與吹泡泡、吹風車等遊戲,這些都有助孩子練習下顎穩定性、咀唇及舌頭的活動和控制能力。同時,如幼兒已懂得咬碎並咀嚼不同質地的食物,建議家長將食物切成適當的大小,避免過度剪碎,讓幼兒有機會運用和鞏固已發展的口肌功能。在進食時間以外,一些口肌小遊戲(如吹泡泡、吹風車等)都有助練習下顎穩定性、咀唇及舌頭的活動和控制能力。

4. 正確食技巧

一些不當的習慣可能影響口部功能的發展,也減少了練習的機會。家長要避免讓寶寶進食時咬著匙羹,或張大口將整隻匙羮放入口中;較好的方式是將匙羹放於寶寶咀唇中間,讓他們主動合唇。如果寶寶未發展出自主合唇來取得匙羹上的食物,可用食指輕輕托下巴協助他。

家長宜多觀察寶寶進食不同類型和質地食物時的表現和速度、運用食具的熟練程度及流口水的頻密程度等等。若發現問題持續,建議及早尋求專業的言語治療師評估和建議,以便及早發現和處理幼兒的進食問題。資料提供:協康會言語治療師王樂瑜

資料提供:協康會言語治療師王樂瑜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