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蚊患來襲!由基孔肯雅熱到登革熱,本港常見4大蚊傳病症狀與預防

蚊患來襲!由基孔肯雅熱到登革熱,本港常見4大蚊傳病症狀與預防

袁靜怡
全科醫生
日期: 2025-11-24

蚊傳病-基孔肯雅熱-登革熱-寨卡病毒-蚊病症狀-預防-袁靜怡醫生

天氣漸有涼意,吸引不少人趁秋高氣爽行山,但日間氣溫仍然偏高,在潮濕或有積水的環境如草叢,容易滋生蚊蟲。本地接連出現經蚊傳播的基孔肯雅熱 (Chikungunya Fever) 感染個案,若要進行戶外活動,防蚊措施不可鬆懈。

基孔肯雅熱傳播途徑

以往基孔肯雅熱個案主要由外地傳入,根據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資料,此症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透過帶有基孔肯雅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傳染給人類。病媒蚊叮咬受感染的患者後,可能會攝入病毒,若再叮咬其他人,便有機會將病毒傳播。

頭痛肌肉痛屬常見症狀

基孔肯雅熱的潛伏期為2-12天,患者感染後會出現發燒和嚴重關節痛,還有肌肉疼痛、頭痛、噁心、疲倦和出現紅疹等。症狀一般持續數天,但有些患者的關節痛可能會持續數月或以上,甚至以年計。大部分患者可完全痊癒,偶爾有個案引起眼、心臟及神經系統的嚴重併發症,長者、幼童(尤其一歲以下的嬰兒)、孕婦及長期病患者較需注意

蚊傳病-基孔肯雅熱-登革熱-寨卡病毒-蚊病症狀-預防-袁靜怡醫生

現時基孔肯雅熱的治療主要為紓緩症狀,沒有特定的抗病毒藥物,而本港亦未有獲註冊的預防疫苗,故此防蚊及滅蚊措施甚為重要。

其他本港常見蚊傳播病

除了基孔肯雅熱,香港還面臨其他幾種由蚊子傳播的疾病威脅,其症狀各有不同,市民同樣需要提高警覺。

  1. 登革熱 (Dengue Fever)

登革熱可說是在香港最常見的蚊傳疾病,與基孔肯雅熱同樣可經由白紋伊蚊傳播。這意味著能傳播基孔肯雅熱的環境,同樣具備傳播登革熱的風險。主要症狀包括:
  • 突發性高燒,體溫可高達攝氏40度
  • 劇烈頭痛,尤其在眼窩後方感覺疼痛
  • 肌肉及關節痛感強烈
  • 噁心及嘔吐
  • 淋巴結腫脹
  • 出疹

初次感染登革熱的患者可能沒有明顯病徵,或只有發燒、皮疹等輕微症狀,痊癒後會對同一血清型的登革熱病毒產生免疫力。但若患者將來感染到其他血清型的登革熱病毒,或會演變成可致命的重症登革熱(又稱登革出血熱),出現持續發高燒、嚴重腹痛嘔吐等重症,必須立即求醫。

目前並沒有針對登革熱及重症登革熱的治療,主要紓緩症狀不適,患者一般約在一周後自行痊癒;避免被蚊子叮咬及阻止蚊子繁殖,才是防範登革熱的最有效方法。

  1. 日本腦炎 (Japanese Encephalitis)

日本腦炎經由庫蚊(主要在鄉郊、近豬舍或水禽棲息地滋生)叮咬傳播,雖然本港個案較少,但其後果可以非常嚴重。

大部分受感染者只有輕微症狀(如發燒和頭痛)或甚至沒有明顯症狀。若病情嚴重,則會短時間發病,並出現以下症狀:
  • 高燒、頸部僵硬。
  • 嚴重頭痛、神志不清。
  • 抽搐(常見於兒童)、痙攣性癱瘓、陷入昏迷。

重症患者康復後約有20% 會留下永久性的神經系統後遺症,例如智力受損、反復抽搐、癱瘓。

由於日本腦炎沒有特定治療,目前接種疫苗是安全有效的預防方法,特別是準備前往日本腦炎流行區(例如當地郊區)並逗留一個月或以上的旅遊人士;至於不足一個月的短期旅遊,若計劃於疾病傳播季節到郊區,並大部分時間進行戶外或夜間活動,亦應接種疫苗。

  1. 寨卡病毒感染 (Zika Virus Infection)

寨卡病毒同樣主要由伊蚊傳播,與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的病媒蚊相同。除了蚊叮,寨卡病毒還可透過母嬰傳播、性接觸、輸血等途徑傳染,與其他蚊傳疾病顯著不同。

大多數感染者症狀輕微或沒有症狀,難以察覺。如有症狀,通常在被叮咬後潛伏3至14天出現,包括:
  • 發燒(通常是低燒)
  • 皮疹
  • 結膜炎(紅眼症)
  • 肌肉及關節疼痛
  • 疲累和頭痛

若孕婦在懷孕期間感染寨卡病毒,可引致胎兒流產、死產和早產等併發症;新生嬰兒亦可能出現小頭症及其他先天性缺陷。

現時沒有特定抗病毒藥物或疫苗用作治療及預防寨卡病毒感染,因此最佳預防方法是避免被蚊子叮咬,以及防止蚊蟲滋長,尤其孕婦、計劃懷孕的女士和幼童宜特別注意防蚊。

由於性接觸是傳播途徑之一,到傳播活躍地區外遊期間及回港後,男性應至少3個月內、女性應至少2個月內,採取安全性行為或避免性接觸(寨卡病毒在男性體內可存活更久)。

蚊傳病-基孔肯雅熱-登革熱-寨卡病毒-蚊病症狀-預防-袁靜怡醫生

滅蚊防病為上策

儘管上述疾病的症狀和病情嚴重程度各異,但它們的預防方法均一致為控制蚊子滋生,以及避免蚊叮為關鍵,可參考以下方法:
  • 在外遊或戶外活動時,穿著寬鬆、淺色的長袖衣物,並在身體外露部分塗上含避蚊胺(DEET)成分的驅蚊劑
  • 清除家中可能積水的地方
  • 覆蓋貯水容器
  • 定期為花瓶和水養植物勤換水
  • 確保渠道和排水溝暢通無阻,防止積水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103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