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症系列#8】與強迫症的病徵悠閒面對!專家:建立病識感有助思維轉向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討論了許多準備工作。從本文開始,我們將正式進入治療階段。不過在此之前必須強調,強迫症有許多不同的狀況、症狀和程度,更常伴隨各種「共病」(Comorbidity,意指同時存在的其他問題,例如抑鬱、驚恐症;您可在這網頁中參閱相關系統性介紹)。因此,每個治療計劃都必須度身訂做,透過個人化的程序,才能制定出真正具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討論了許多準備工作。從本文開始,我們將正式進入治療階段。不過在此之前必須強調,強迫症有許多不同的狀況、症狀和程度,更常伴隨各種「共病」(Comorbidity,意指同時存在的其他問題,例如抑鬱、驚恐症;您可在這網頁中參閱相關系統性介紹)。因此,每個治療計劃都必須度身訂做,透過個人化的程序,才能制定出真正具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我經常鼓勵症狀較嚴重的求助者,不要自行隨意嘗試網路上未經指導的方法。因為若未能掌握要領,或過度勉強執行,反而可能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使強迫症狀更加嚴重。
雖然我們始終將每位求助者視為獨特個體來分析,但為了文章說明之便,我們將以一個典型例子來呈現:假設一位求助者的強迫症,主要表現為經常洗手,以及反覆檢查家中電器(例如冷氣機、熱水爐、電掣)是否已經關閉。
在心理輔導最初的兩、三節中,我們已詳細了解他的發病歷程、症狀表現,以及當他抑制強迫行為時所感受到的不適程度。同時,我們也嘗試引導他脫離「雙重困擾」的心理壓力——也就是不因強迫症狀的存在,而進一步自我批判或感到困擾(詳情可參閱本系列第六篇文章)。
強迫症具體的治療程序如下:當症狀出現時,請他先「停一停」,感受自己身體當下的感覺,然後告訴自己:「這只是我的病徵發作,並不是我的手真的不乾淨」,或者提醒自己:「我確定電掣已經關上,現在的不舒服感並非來自電器不安全,而是我的病徵所引起的。」
這個「心理提示」極為關鍵,一方面能重新鞏固病識感,同時也幫助他將思維轉向:「我想洗手只是強迫症的症狀,並不代表我的手真的髒。」
在這個階段,我會建議求助者不需強迫自己「不去洗手」,而是先清楚意識到「這只是病徵,並非真實不潔」。這個步驟可以持續一段時間,而多數求助者在建立這樣的認知後,很可能逐漸會做出新的選擇:「既然這只是病徵,不是我真正的需要,那麼我可以選擇不去清洗。」
如果這個認知開始發揮作用,亦即求助者多數時候能夠選擇不執行清洗行為,我們便可以進一步推進至「症狀控制」(symptoms control) 階段。此時,我會建議求助者無須壓抑腦中的念頭,而是容許它存在,知道它在,但不強行回應,學習與它悠閒共存。
心理治療是循序漸進的。有些求助者到了這個階段,會發現自己已能輕鬆面對症狀;也有些求助者可能覺得這個方法效果有限。若現行方式未能適用,我們將在下一篇文章中,進一步探討如何從原生家庭的角度,理解強迫症的形成背景與深層影響。
延伸閱讀:強迫症系列#1-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