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癌症需從孕期做起?癌症成因的中醫理論淺析與癌症防治

中醫將癌症視為疑難重症,早期往往難以察覺,多數患者在確診時已進入中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此時常需依賴化療或靶向治療。然而,不少化療藥物副作用顯著,尤其年長體弱的患者更難耐受。在這樣的情況下,部分患者轉向中醫藥尋求輔助治療。
中醫診治疾病,一貫強調「審證求機,謹守病機」。在應對癌症等重症時,尤其注重從病因病機入手,依據中醫發病學的理論體系進行辨證施治。
中醫將癌症視為疑難重症,早期往往難以察覺,多數患者在確診時已進入中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此時常需依賴化療或靶向治療。然而,不少化療藥物副作用顯著,尤其年長體弱的患者更難耐受。在這樣的情況下,部分患者轉向中醫藥尋求輔助治療。
中醫診治疾病,一貫強調「審證求機,謹守病機」。在應對癌症等重症時,尤其注重從病因病機入手,依據中醫發病學的理論體系進行辨證施治。
目前,關於癌症的中醫發病機制存在多種學說,如痰瘀互結、癌毒內蘊、熱毒熾盛、濕毒困阻及氣虛致癌等,各自具備一定的理論及臨床依據。儘管現代醫學已從分子生物學及基因層面深入研究癌症,其發病機制仍尚未完全闡明,防治策略亦面臨諸多挑戰。
內因主要包括:長期飲食不節(肥甘厚膩、腐敗不潔之物); 情志失調(長期憂鬱、驚恐、思慮、憤怒而不得疏解);作息失常(長期熬夜、睡眠品質低下);慢性疾病遷延不愈;過勞(體勞、神勞、房勞);缺乏運動;胎兒期受邪氣侵襲。
這些因素長期損傷人體正氣,導致局部氣機不暢、氣化失常。一旦氣的功能異常,精氣結聚變異,則易形成癌症——這一過程可理解為細胞突變與異常增殖。
中醫所說的「氣」,既有呼吸之氣、水穀之氣,也包括臟腑、經絡、精氣、元氣、營氣、衛氣等“功能之氣”,是物質與功能的統一體。氣源於先天,受後天水穀精微充養,主持人的生長壯老,同時護衛機體、抗邪外出。
一般而言,邪氣之所以傷人,皆因正氣先虛。先天稟賦不足、後天調養失宜、情志不舒、勞逸失度及外邪反復侵襲等,皆可損傷正氣。正氣既虛,一方面無力抗邪,另一方面難以自我修復,還會導致濕濁、痰飲、瘀血等內生病邪的產生。這些病理產物進一步阻礙氣機,滯留邪氣,形成惡性循環。
《內經》有雲:「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父母精血化成胎元,全賴母體氣血孕養。若母親孕期情志不調、營養不足、感邪患病,皆可影響胎兒氣的生髮,使其臟腑氣機偏弱,出生後易形成「邪襲虛位」之體質,即病邪易侵犯正氣不足之處。
因此,預防癌症需從孕期做起,並貫穿整個生命週期。嬰幼兒、青少年時期的氣血養護尤為關鍵。
總之,癌症發生的關鍵在於正氣不足,加之外邪長期侵襲,屬「內外合邪」。正氣虛為發病之本,邪氣侵為致病之標。若不能做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則癌症之風險難以從根本上控制。
撰文: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中醫臨床教授徐凱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若有關於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診所服務查詢,請瀏覽浸大中醫網頁:www.hkbucm.com或浸大中醫Facebook、Instagram @hkbucm。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