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抗癌有法 >  重新定義乳癌治療:醫生拆解乳癌腫瘤基因檢測如何有助患者選擇個性化治療

重新定義乳癌治療:醫生拆解乳癌腫瘤基因檢測如何有助患者選擇個性化治療

編輯部
編輯: 編輯部
日期: 2025-11-17

乳癌腫瘤基因檢測-乳癌治療-醫生拆解乳癌腫瘤基因檢測如何有助患者選擇個性化治療

乳癌是香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每14名女性就有1人有機會患上入侵性乳癌1。乳癌復發率高,除了手術之外,醫生和患者會考慮術後輔助治療,以降低復發機會。隨着醫學進步,近年出現嶄新的腫瘤基因檢測,為醫生及乳癌患者提供復發指數®結果作參考,並精準地計算化療效益。臨床腫瘤科專科羅麗柔醫生認同,腫瘤基因檢測可免卻以往「一刀切」的治療方式,患者不需要承受非必要的副作用和影響,有助制定更精確的個人化治療策略,讓患者獲得最佳治療。

乳癌個人化治療|真實個案分享:治療乳癌並非一定要化療

羅麗柔醫生憶述一位年約50歲、未停經的乳癌患者陳女士(化名)。陳女士向來注重健康,熱愛瑜伽,卻意外確診乳癌,其腫瘤約1.8厘米,屬於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並出現兩粒淋巴結轉移,臨床判斷屬於高風險族群。一般這類患者,多數醫生可能會建議接受化療。

然而,陳女士對化療可能引起的副作用感到憂慮,尤其擔心出現甩頭髮的情況。即使可配戴假髮,但在進行瑜伽時,若動作幅度較大,也可能導致假髮鬆脫,造成不便。

陳女士後來接受醫生的建議,進行了Oncotype DX®安可待® 乳癌腫瘤基因檢測,報告顯示,其復發指數為12,屬低風險族群,五年內復發率低於5%,化療能夠幫助她的效益僅約2%,即化療並沒有幫助。根據檢測結果,羅醫生為陳女士制定了更精準且個人化的治療計劃,安排她接受荷爾蒙治療,避免了不必要的化療副作用。目前,陳女士已回復正常生活,重拾她喜愛的瑜伽運動,生活品質也幾乎未受影響。

乳癌腫瘤基因檢測-乳癌治療-醫生拆解乳癌腫瘤基因檢測如何有助患者選擇個性化治療

乳癌個人化治療|針對早期乳癌患者 評估化療效益+復發風險

羅醫生解釋,過往只能依據腫瘤大小、腫瘤分級等,來評估患者的復發風險和化療效益,但單靠這些臨床病理特徵往往未夠精確。正如上述所提到的陳女士一樣,大多數乳癌患者擔心化療會帶來副作用,故若可以避免的話,都會傾向接受較溫和的治療方案。

幸而,醫學界近年出現嶄新的乳癌腫瘤基因檢測。羅醫生指:「對早期入侵性乳癌患者,一般會建議進行腫瘤基因檢測,以更準確掌握病情。乳癌腫瘤基因檢測可以幫助醫生客觀地評估乳癌患者腫瘤復發的風險,是否能夠從化療中獲益以判斷化療的必要性。」

乳癌患者進行Oncotype DX® 安可待®乳癌腫瘤基因檢測條件?

最近被診斷患有早期入侵性乳癌,並符合以下臨床條件:
  1. 荷爾蒙受體呈陽性(HR+)
  2. 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呈陰性(HER2-)
  3. 淋巴結呈陰性或陽性(不多於3個淋巴結)

乳癌腫瘤基因檢測-乳癌治療-醫生拆解乳癌腫瘤基因檢測如何有助患者選擇個性化治療

乳癌個人化治療|乳癌腫瘤基因檢測特別之處?

現時,乳癌腫瘤基因檢測已臻成熟。以Oncotype DX® Breast Recurrence Score 安可待®乳癌腫瘤基因檢測為例,檢測21個與乳癌有關的基因,在檢測報告上提供患者的復發指數®結果,數值介乎0至100,從而幫助醫生跟乳癌患者更明確、更清晰了解遠端轉移復發風險,以及化療可能帶來益處的評估。如果數值介乎26至100,代表除荷爾蒙治療以外再加入化療,有可能從中獲益;如數值若低過25,則代表在荷爾蒙治療以外,加入化療,乳癌患者未必能從化療中獲益2-8

羅醫生稱:「透過腫瘤基因檢測不用再估估吓,醫生能更精準地制定更個人化的治療方向,讓患者更明確、更清晰掌握狀況,做出更明智的治療選擇。臨床研究顯示,根據傳統臨床風險因素4有73%的高風險乳癌患者接受了腫瘤基因檢測結果發現,指數屬於低風險,顯示化療無明顯效益,可免除化療,從而有助減低過度治療風險3。這不僅減少非必要的治療風險,亦有助提升患者對治療的信心與積極性。」

乳癌個人化治療|國際臨床醫療指南一致推薦 患者更添信心

Oncotype DX®安可待® 乳癌腫瘤基因檢測是唯一經臨床驗證能精準評估化療效益及必要性,又能預測疾病結果的多基因檢測2-8,全球逾150萬名乳癌患者完成安可待®乳癌腫瘤基因檢測4,7,8,16-19,並廣泛得到大量臨床實證支持,且獲得多個國際臨床醫療指南一致推薦10, 12-15,如ASCO®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St. Gallen聖加倫國際乳癌醫療指南。而NCCN®美國國家癌症聯合中心醫療指南連續7年推薦安可待®檢測為「首選」10,唯一經臨床驗證評估化療效益及必要性。

在接受手術後,醫生會安排將腫瘤組織樣本送往美國的實驗室進行分析,確保檢測品質及結果準確一致性,約10-14個工作天便可獲得報告10-14,令乳癌患者對檢測結果和可靠程度更有信心。

提提你:每位患者的病情及個人情況均不同,如有任何疑問,請先諮詢主診醫生。

參考資料:

  1. 香港乳癌基金會.香港乳癌實況《本地統計》.
  2. Paik et al. N Engl J Med. 2004.
  3. Paik et al. J Clin Oncol. 2006.
  4. Sparano et al. N Eng J Med. 2018.
  5. Dowsett et al. J Clin Oncol. 2010.
  6. Albain et al. Lancet Oncol. 2010.
  7. Kalinsky et al. N Engl J Med. 2021.
  8. Kalinsky et al. SABCS 2021.
  9. Peto et al. Lancet. 2012.
  10. NCCN Guidelines Insights: Breast Cancer, version 4.2022.
  11. IQWIG Press Release, September 2018
  12. NICE Diagnostics Guidance DG34 December 2018. accessed December 2018.
  13. Burstein et al. Ann Oncol. 2021
  14. Andre et al. J Clin Oncol. 2022.
  15. Cardoso et al. Ann Oncol. 2019.
  16. Stemmer et al. npj Breast Cancer. 2017;3:32.
  17. Stemmer et al. npj Breast Cancer. 2017;3:33.
  18. Hortobagyi et al.SABCS 2018.
  19. Nitz et al.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17.
 

特約資訊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