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生活百科 >  調查揭AI穿戴式裝置促進健康行為 助及早識別心臟隱患|87歲心房顫動患者用AI智能裝置管理心臟病 家人協助長者管理健康事半功倍

調查揭AI穿戴式裝置促進健康行為 助及早識別心臟隱患|87歲心房顫動患者用AI智能裝置管理心臟病 家人協助長者管理健康事半功倍

Fion
編輯: Fion
日期: 2025-11-20

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及健康意識提升,越來越多市民開始接觸AI穿戴式裝置(運動手環、智能手錶等),實時監測心跳、步數、運動強度,甚至能即時傳遞異常警號至手機或醫生。Joey的父親患有心房顫動(AF),亦曾出現心跳過慢情況,幾年前已植入起搏器以穩定心律。她指出,單靠覆診期間做心電圖,未必足以全面掌握病情,幸得主診醫生介紹,他們開始使用簡易便攜的「個人用心電圖測量儀器」,簡單易用,只需接駁手機即可隨時檢查心律情況。

Joey表示,父親現時已建立習慣,每日早晚都會自行測量心電圖,若出現心悸、心跳不規律等不適症狀,亦會即時檢查。每次覆診前,她都會協助整理數據報告交予醫生參考。她分享曾經因紀錄顯示心律異常,令他們能夠及早安排醫生檢查及調整治療方案,避免延誤。她坦言:「以前爸爸話唔舒服,我哋都唔知有幾嚴重;而家有咗數據,大家都安心好多。」

電子手環監察運動量避免過勞

除了心電圖,Joey 亦為父親配備了一款操作簡單的電子手環,能夠記錄心跳、步數及睡眠情況。她指出,醫生建議父親每日保持適量活動量,大約8,000步最為合適,但因父親個性活躍,有時會行得太多,出現疲累情況。透過手環實時掌握步數,有助調整每日活動強度,避免過度運動。睡眠質素方面,手環同樣可協助觀察是否受心臟問題影響。

她雖然曾考慮過功能更全面的智能手錶,但發現操作過於複雜,反而令長者抗拒使用。最終選擇了基本功能齊全、界面簡單的手環型號,確保父親能夠持續使用、容易掌握。Joey認為,智能科技對長者心臟健康管理確實有幫助,但長者未必識得用,家人參與非常關鍵。她日常會協助父親操作App、解讀數據、整理報告等,成為病人與醫生之間的重要橋樑。她總結道:「有咗科技,加上家人支援,患者同家人都可以安心管理心臟健康。」

三分一市民從未使用AI穿戴式裝置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於9至10月進行了「AI智能裝置能改善心臟健康嗎?」問卷調查,成功訪問493位市民,並委託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分析數據。調查發現,AI穿戴式裝置雖然在本港逐漸普及,但仍有超過三分一受訪者表示從未使用過相關產品。其中六成未用者自認「沒有需要」,反映部分市民對自我健康監測意識仍有提升空間。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義務秘書暨世界心臟日2025-26健心跑聯席主席陳穎思醫生表示,利用AI穿戴式裝置持續監測心臟數據,可以實現即時預警、提供長期數據供醫生參考,以及提升健康意識與行為改善。尤其是心血管高危人士,例如長者及慢性疾病患者,帶來的好處理應最大,然而調查數據顯示,高危人士(長者、同時患其他心血管相關疾病)的使用率反而更低。陳穎思醫生認為應加強教育及支援,協助長者及慢病患者克服使用障礙,讓AI技術真正融入日常,助市民及早識別風險、主動守護心臟。

心+血管家-心+血管家-心血管家-心血管健康保健品推介-清血管-提升心臟泵血功能-強心必備營養素-QH-為心臟充電-全面維持心血管健康

高危人士使用率有待提升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會董暨世界心臟日2025-26籌委會委員陳裕豪醫生指出,使用AI穿戴式裝置可以促進健康行為,例如增加運動量、更關注健康指標等。研究顯示,智能裝置可提升運動參與率及服藥、回診等健康行為,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及長者。調查中,逾半受訪者在出現異常警號時會主動求醫,約三成曾因數據異常求診,反映AI分析有助及早識別風險,協助醫生更準確調整治療及預防心血管事件。

調查亦顯示,AI異常提示偶爾會令部分使用者感到焦慮。陳裕豪醫生提醒,裝置數據僅供參考,市民如有疑問應及早向醫護人員諮詢,切勿單靠裝置自行斷症或判斷,一旦發現異常,宜尋求專業意見,讓科技真正發揮健康守門員作用。

新一年健心跑強勢回歸!世界心臟日「健心跑」再次於烏溪沙青年新村火熱上演!不論你鐘意輕鬆跑抑或想挑戰極限,3K、10K賽道照顧晒各位跑友需求,仲有400米x2親子接力賽,一邊熱血跑步,一邊強健心臟!了解更多

143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