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人對指甲刮黑板、扭氣球的聲音特別敏感,覺得非常刺耳,另一些人卻能接受這種聲音。很多時候,我們或會忽略身邊噪音帶來的影響,然而這跟生活息息相關。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護理學院副教授方以德指,噪音在不同的環境因素中,位列第二,僅次於空氣污染。到底我們應如何定義「噪音」?多大聲量才算是過量?
按「>」轉下頁
「安全」聲量:不多於每8小時85分貝
噪音以2個方面衡量,分別是持續時間及聲量。方以德教授解釋,「安全」的聲音限制是指每日不多於每8小時85分貝。如果聆聽高於85分貝的聲量,每高3分貝,可容許的時間則減半,例如連續聆聽88分貝的聲音,可容許時間則縮減為4小時,否則聽覺有機會受損。
情景 | 分貝 |
雨滴 | 40 |
正常談話 | 60 |
繁忙的交通 | 85 |
吹風機 | 90 |
搖滾音樂會 | 105 |
電鋸 | 110 |
最大音量的IPod | 115 |
大型電動鎚鑽 | 120 |
槍聲/煙花 | 140 |
電器亦是噪音來源
在日常生活中,原來不知不覺間已受噪音「轟炸」,例如在地鐵車廂內,聲音分貝已非常高。方以德教授表示,若坐地鐵由尖沙咀到金鐘,已能超過100分貝。即使留在家中,電器亦會發出聲音,那些聲響亦是日常噪音來源之一。
按「>」轉下頁
最常見噪音為耳筒聽歌
方以德教授引用韓國一個研究,指出首四位的日常生活噪音排名:
排名 | 情景 | 分貝 |
第4位 | 咖啡店 | >70 |
第3位 | 沖廁所 | >80 |
第2位 | 風筒 | ~85 |
第1位 | 個人聆聽設備 | ~87 |
聲音增10分貝 心血管疾病風險增17%
如果持續接受噪音煩擾,將會產生多種健康問題。方以德教授表示噪音會使人感到煩擾、有壓力,繼而形成生理壓力反應,影響自主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
聲音每增加10分貝,閱讀年齡便會延遲1-2個月,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隨之增加7-17%,更會使人睡夢中吵醒的風險增加約3成。
按「>」轉下頁
非恢復性睡眠:起床時沒感到精神飽滿
近年,非恢復性睡眠成為備受關注的問題。即使沒有失眠症狀,也可能出現非恢復性睡眠。有此問題的人士,或會出現體能下降、心理健康受損、工作表現受礙等情況。
方以德教授指,非恢復性睡眠除了與年齡、肥胖、壓力等因素有關外,環境噪音也是其中一個因素。他建議,切勿低估噪音造成的傷害,如有需要,可以配戴保護耳朵的措施,減低噪音帶來之影響。
Text_Zoe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