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為什麼情緒表達很重要?用「54321 方法」助身心逐漸平穩
在心理治療的歷程中,協助案主能有效地辨識、表達和調節情緒,是促進其面對生活困擾與挑戰的重要能力。情緒不僅是感受,更與我們如何理解自己、與他人連結息息相關。
在心理治療的歷程中,協助案主能有效地辨識、表達和調節情緒,是促進其面對生活困擾與挑戰的重要能力。情緒不僅是感受,更與我們如何理解自己、與他人連結息息相關。
然而,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往往聽過一些熟悉的話語,例如:「你要堅強一點」、「哭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不要太情緒化」等。於是,我們開始學習「控制」情緒。但我們逐漸發現,在學校除了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外,鮮少有人教導如何面對「我」與「情緒」。而周遭對情緒的回應,讓我們慢慢將「控制」誤作「壓抑」──把悲傷藏起來、把憤怒與委屈吞下、以笑容包裹痛苦。情緒看似不見了,但其實只是被沉放在身體與心靈的深處,靜待被看見、被理解、被釋放。
從生理層面來看,情緒的表達有助於身體自我調節。當我們大笑、哭泣、喊叫或以肢體動作釋放情緒時,大腦前額葉皮質會受到刺激,促進血清素與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同時讓副交感神經作出啟動,使身體與情緒逐漸回到放鬆狀態。
從心理層面來看,情緒是我們對外界經驗的自然反應,也是與生俱來的心理防衛機制。若長期壓抑而不予以表達和釋放,可能引發抑鬱、焦慮,甚至出現身心症狀。相反地,當我們允許自己去感受與表達情緒,讓被壓抑的感受得以流動,我們便能更清楚地覺察內在的需要,並做出恰當的回應。此時,情緒不再是阻礙,而是一股可以被轉化為創造力、行動力與個人成長的能量。
當我們允許情緒被看見、被接納和理解時,這份允許本身,就是通往療癒的第一步。
撰文:表達藝術治療師 徐霆佳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