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

主頁 >  骨質疏鬆
找到3個項目
骨質疏鬆症十分常見,全球平均每3秒就發生一次骨折。據本地統計,平均每3位年滿50歲或以上的女性中,就有1位會經歷骨質疏鬆性骨折,而50歲或以上的男性亦有約20%風險。 患者骨密度偏低,輕微碰撞或跌倒即可導致骨折。長者跌倒從此不能行走自如或喪失自理能力的事例時有所聞,箇中原因與骨質疏鬆息息相關。再者接近兩成髖骨骨折病人一年内的死亡率接近20%,更有香港大學研究數字實證,髖骨骨折的死亡率比肺癌、乳癌和甲狀腺癌等癌症更高。為了自己或家人著想,及早檢查骨質密度和防止骨折,刻不容緩。

熱門標籤
Loading
骨質疏鬆Q&A

Q

甚麼是骨質疏鬆症?

A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骨骼疾病,特徵是骨密度降低、骨質變脆弱,導致骨折風險大幅增加。它通常無明顯症狀,許多人直到發生骨折才發現患病。 (參考資料:衞生署長者健康服務《骨質疏鬆症》,retrieved on 30 Apr 2025)

Q

甚麼人是患上骨質疏鬆症的高危群組?

A
不少人均是患上骨質疏鬆症的高危群組,包括更年期後女性、65歲或以上人士、長期服用類固醇、抗憂鬱藥等藥物人士、長期缺乏運動人士、吸煙人士及酗酒者等。

Q

骨質疏鬆最常見的骨折部位是甚麼地方?

A
最常見為脊椎(壓迫性骨折)、髖部(股骨頸骨折)及手腕(橈骨骨折)

Q

遇上骨折後,對日常生活產生甚麼影響?

A
如果長者遇上骨折,恢復能力一般較慢。以髖骨骨折為例,長者平均需要卧床21天,而且較易出現肌肉減少、腸道機能減弱、壓瘡等併發症。骨折後的長者由於行動不便,需要使用助行器、拐杖,甚至坐輪椅代步,同時亦會失去自理能力,包括如廁、洗澡等。研究指,骨質疏鬆患者5年死亡率更可高達5成。 (參考資料:NPS Medicinewise. Osteoporosis: not just a women’s disease. Retrieved on 30 Apr 2025)

Q

單靠服用鈣片或維他命D有效治療骨質疏鬆嗎?

A
不能。醫生需要為病人度身訂做治療方案,並根據治療進度或其他因素,更換藥物,如口服藥Bisphosphonate(雙磷酸鹽類藥物)。有研究指,服用該藥5年後密度沒有顯著改善,甚至有機會導致非典型骨折,對亞洲人更容易發生。

Q

有甚麼方法可以診斷骨質疏鬆?

A
主要透過 「雙能量X光吸收測量儀」(DXA) 檢測骨密度(BMD),測量部位通常是腰椎和髖部。結果會以T值(T-score)表示,T值等於或高過-1代表正常;T值於-2.5至-1之間代表骨質密度偏低;T值低於2.5代表已患上骨質疏鬆。此外,報告對髖骨和脊椎不同部位有詳細的骨質密度,醫生會在臨床上根據數值,確診病人是否患上骨質疏鬆。 (參考資料: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骨質疏鬆預防及治療中心《測試與診斷》,retrieved on 30 Apr 2025)

Q

有甚麼骨質疏鬆症的治療方法?

A
醫生一般可以透過2種方法去治療骨質疏鬆症,包括口服藥物及藥物注射。

Q

如何預防患上骨質疏鬆症?

A
可以透過改變生活及飲食習慣,包括攝取足夠鈣質及維他命D、多做負重運動或阻力訓練、戒煙戒酒,及定期做身體檢查,監察骨質流失的程度。

Q

治療骨質疏鬆症的黃金期是甚麼時間?

A
應在出現骨折前,如果發現骨質密度達至骨質疏鬆程度時,應及早補鈣。根據研究,超過7成骨折人士的骨質密度屬於T值-2.5以下。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