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度抑鬱症是世上最常見和最嚴重的精神疾病。世界衞生組織估計,新冠肺炎大流行使全球焦慮症和抑鬱症的患病率大幅增加。雖然市面上已有針對抑鬱症的藥物和心理治療,但仍有約四分之一的患者對治療反應欠佳。最近,港大醫學院和城大一項聯合研究發現,在角膜表面進行電刺激(TES),可減輕動物模型中的抑鬱症狀,並改善其認知功能。
研究團隊的主要研究員博士生余泳珊及其他團隊成員,亦探索了這種電刺激技術在認知障礙症的療效。阿茲海默症是認知障礙症中最常見的類型,亦是目前沒有根治方法的腦神經退化疾病。研究結果發現,這種非侵入性的電刺激技術大幅改善了阿茲海默症小鼠模型的記憶力,並抑制大腦海馬體中阿茲海默症主要標誌物「β-澱粉樣蛋白」。
城大電機工程學系副教授陳儷行博士形容是項研究為一項重大突破:「在角膜表面進行電刺激是一種非侵入性治療方法,原先主要用於治療眼部疾病,如可將其應用於治療神經精神疾病,無疑是一項重大的科技突破。」
陳應城教授表示:「這些研究成果有助於研發嶄新治療,冀能為難治型憂鬱症和認知障礙症病人帶來新的曙光。」惟他亦強調:「現在討論TES在人類的應用還言之過早,我們必須進行臨床試驗以確認其療效和安全性。」
研究由港大醫學院林禮偉博士、城大電機工程學系副教授陳儷行博士及香港大學神經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港大醫學院副院長(發展及基建)、生物醫學學院教授、文洪磋家族基金教授(醫療科學)陳應城教授領導。而是次研究結果已於國際科學期刊《Brain Stimulation》和《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發表。
Text:Fion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