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其他 >  創傷後遺症

創傷後遺症

Sandra Cheung
編輯: Sandra Cheung
日期: 2013-07-05

簡介
創傷後遺症,又名創傷後壓力症,是焦慮症的一種。通常在遭遇或目擊重大災難、意外後,當事人在事故後一段時間仍未能走出悲痛,持續受悲傷困擾、情緒低落等。經歷過重大創傷的人士要特別留意之外,其家人、朋友亦應有機會患上。

病徵
病徵未必立即出現,可能會在數周、數月後才發病,並持續幾個月,以下是一些可能會出現的病徵:

.常感到緊張、不安,難以放鬆,甚至會失眠。
.不時會不由自主地重溫事件,即出現回閃。
.於日常生活中發生很小的事情也會觸發回閃。
.晚間重複發生與事件有關的惡夢,出現夢魘的跡象。
.以為自己仍活於意外當中而感到恐懼、冒汗。
.逃避講述、接觸與事件有關的人物、情況或重臨事發地點。
.感情麻木,對很多事的興趣減少。
.經常處於戒備狀態。
.出現其他情緒問題,如抑鬱、焦慮、神經過敏、恐慌、急躁、易怒等。
.部份人或會感到內疚、自責。

在意外發生後不久,受害者或會很快出現以上病徵,這是十分正常的,但如果病徵出現超過一個月,且情況越來越嚴重,甚至影響日常生活,便應盡早求醫。如沒有合適的治療,病徵可以持續數年以上,甚至嚴重影響患者的性格。

高危人士和成因
大多數引發創傷後遺症的事件,都牽涉到生命受威脅、嚴重影響身心的災難或意外,如戰爭、天災、車禍、遭受性侵犯、親人離世、暴力襲擊、目睹別人死亡如目擊自殺案等。由於受到強烈的傷害,而患者一時未能接受過來,便如困在死胡同中,走不出來,令情緒持續低落。

也許同樣事件有很多人經歷,但並不代表所有人都會出現創傷後遺症,這與每個人的性格、價值觀等有密切關係,一般較為樂觀的人士比較不容易出現創傷後遺症。

預防
災難過後,感到不安、悲傷是很正常不過的事,但記緊別過度壓抑自己的情緒,應正面面對、接受自己的情緒,不要感到害羞、責備自己,多與身邊親友傾訴,接受他人的幫助、支持和鼓勵,以舒緩心中的難過。

如身邊有親友遇上災難,亦應主動給予關懷、鼓勵,多與他們傾談,以免他們孤立自己。迴避事件的行為,並不能消除事件對精神及情緒的影響。

平日能作預防的方法便是提升個人心理質素,讓自己經常保持樂觀、正面的態度,維持良好心情等,多進行一些有助放鬆情緒的活動,如做運動和聽音樂等。

治療
醫生會根據患者不同的情況,以不同方法治理:

1.藥物治療
透過處方抗抑鬱藥物如血清素、三環抗抑鬱藥、MAOI抗抑鬱藥等,或有助減輕病情。

2.心理治療

  • 認知行為治療
    患者會在治療師的協助下再次面對創傷,指導患者面對和控制負面情緒,從而改善情緒及行為問題。
  • 眼球重整治療(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 EMDR)
    治療師透過讓患者眼球快速轉動這個方法,來幫助大腦處理回閃、理解創傷,減輕痛苦。

1306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