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蟹足腫|穿環紋身霧眉後發炎痕癢?醫生拆解3類人士要小心

蟹足腫|穿環紋身霧眉後發炎痕癢?醫生拆解3類人士要小心

袁靜怡
全科醫生
日期: 2023-08-01

Fanny跟時下女生一樣愛打扮,眼見好友都戴上「bling bling」韓系飾物,她決定完成DSE後第一個要實行的「心願」就是穿環!她忍痛分別穿了耳環和臍環,臍環的傷口沒多久便癒合了,但耳朵皮膚卻開始出現異樣,穿環位置不但發炎痕癢,而且愈變腫脹,更形成硬塊,令她自尊心受損,需要以頭髮遮掩耳朵上的腫塊。由於腫塊沒有自行消退,甚至有變大的跡象,因此求醫治理。

蟹足腫原因|皮膚穿刺程序存風險

穿環的過程雖然短暫,但也有其風險,較常見為皮膚傷口發炎;亦有如Fanny一樣,在穿耳後出現疤痕增生的情況,硬塊愈長愈大形成如「蟹足」狀的疤痕,嚴重影響外觀。

事實上,各種新興的「扮靚」方式偶然會導致容貌受損。除了穿環,曾有個案於紋身後,出現皮膚敏感、發炎、傷口滲血水的問題,部分更因紋身時傷及皮膚深層而惡化成疤痕增生。

此外,美眉療程近年大受歡迎,不少美容中心標榜新式的「飄眉」、「霧眉」技術既有「半永久」效果,亦不如早年「紋眉」般容易造成創傷;加上使用的針具、器材比以往先進,並使用不含重金屬的植物顏料,令眉毛美容療程的風險較以前減低。然而不少消費者忽略了這類新式美眉技術仍潛在健康風險,雖然看似比傳統「紋眉」安全,但其原理依然跟紋身類近--透過針具把顏料刺入皮膚。

蟹足腫原因|為甚麼會形成蟹足腫疤痕?

以上提及的三項「扮靚」行為:穿環、紋身及美眉,為甚麼會形成疤痕?因為過程中均涉及穿刺人體皮膚,對皮膚造成創傷。皮膚層可分為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穿環固然要穿透所有皮膚層,而紋身、美眉則須將顏料注入真皮層,方可令紋身圖案或眉形維持至少數月,達致較持久的效果。

當皮膚受損範圍深達真皮層或以下,纖維母細胞會在傷口癒合過程中製造膠原蛋白,形成強韌的疤痕組織連結傷口,防止傷口裂開並幫助修復。正常情況下,傷口會結疤癒合,紋身、美眉時採用的顏料大部份會留在表皮層,呈現理想效果。

可是蟹足腫體質患者的疤痕,有機會演變成較嚴重的瘢瘤性疤痕。患者或會感覺疼痛、痕癢,疤痕體積亦可能在數年時間慢慢增大,且不會自行消失,嚴重的話,疤痕可越過傷口蔓延至四周的皮膚,形成「蟹足腫」疤痕。如果家人曾有類似蟹足腫疤痕的病史,進行入侵性的穿環或其他美容療程時,更應加倍留意。

蟹足腫治療|醫生拆解疤痕增生治療方法

一旦出現疤痕增生,治療方面要花不少功夫,常用方法包括類固醇注射、二氧化碳激光和液態氮冷凍治療。醫生建議Fanny可考慮接受激光治療改善疤痕,原理是利用激光特有的波長,分解疤痕的纖維組織,刺激膠原再生減淡疤痕。另外,醫生亦會根據患者狀況及進展,配合注射類固醇。但處理疤痕始終需時,患者或需接受多次治療才漸見成效,而不論採用何種方法,亦難以達致不留痕跡的「完美」效果。

針對 Fanny 的個案來說,經過數次激光治療後,耳朵疤痕增生已有改善,逐漸回復平滑。惟仍要小心護理疤痕,提防有復發的風險。

宜先了解潛在健康風險

事實上,任何皮膚穿刺也有健康風險,建議進行相關皮膚穿刺行為(例如紋身、繡眉及穿耳)前,先了解潛在的健康風險和併發症。除了上述提及的蟹足腫體質患者,還有以下兩類人士要謹慎考慮:

1. 敏感性皮膚人士

這類人士如欲進行皮膚穿刺,要留意所佩戴的飾物、所使用之顏料或含金屬成份,有機會引致發炎紅腫、皮膚敏感,例如周邊皮膚出現痕癢、呈鱗狀的紅疹。此外要注意,如果技師使用的儀器未經充份消毒和滅菌,有機會讓傷口感染細菌或其他血液傳染疾病,例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甚至愛滋病。

2.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的傷口一般較難癒合,於皮膚穿刺後,有機會效果欠佳之餘,還會增加細菌感染風險。若果傷口處理不當,容易受金黃葡萄球菌、甲型鏈球菌或假單胞菌種等細菌感染,甚至出現相關併發症。

洗手

蟹足腫護理|刺穿皮膚後須加倍護理

本身屬蟹足腫體質的患者,敏感膚質、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人士,建議避免相關美容療程,或於事前向專業醫護人員查詢。然而,即使沒有上述皮膚問題,進行皮膚穿刺後也應小心護理,詳情可參考衛生署的建議︰

  • 在清潔經穿刺的部位前,應徹底清潔雙手;
  • 適當清潔經穿刺的部位,每日不多於兩次。清潔次數過於頻密,或會破壞脆弱的皮膚細胞;清潔次數過少,則可能導致感染;
  • 皮膚癒合期可需時六個月或以上,穿環人士應耐心等待穿刺部位癒合,不應過早隨意更換已穿戴的飾物,亦應避免穿戴過重或設計上容易被衣物鈎著的飾物,以免飾物有可能導致穿刺部位撕裂;
若完成皮膚穿刺程序後,出現任何感染徵狀,例如穿刺部位周圍疼痛、紅腫、分泌異物和發熱,應立即求醫。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6833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