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新冠肺炎 >  【新冠肺炎】港大研究:揭通風差可致病毒經空氣致超級傳播

【新冠肺炎】港大研究:揭通風差可致病毒經空氣致超級傳播

Fion
編輯: Fion
日期: 2020-07-16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港大機械工程系建築環境講座教授李玉國及其團隊,就病毒經空氣傳播的途徑作研究分析,結果發現室内空氣流通不好、通風不足,是病毒在室内傳播的關鍵因素。

港大機械工程系建築環境講座教授李玉國及其團隊,與內地大學及疾控中心等合作,就廣州一家餐館、湖南兩輛巴士和東京的鑽石公主號郵輪於一月至三月間發生的三個新冠肺炎爆發個案進行研究,分析個案中病毒經空氣傳播的途徑。

湖南巴士個案中,一名感染新冠肺炎的年輕人由長沙回鄉並先後乘坐兩輛巴士,第一程長途大巴,有7人被感染;第二程小巴,有2人被感染。在長途大巴時,坐得最遠的感染患者與病源患者相距9.5米。

「在廣州餐廳和湖南巴士兩個案例中,病源患者與其他被感染人士所處位置均相隔相當一段距離,其中多個被感染者與病源患者之間的距離超過2米,他們在期間幾乎沒有近距離接觸過,因此,除了空氣傳播這個可能性,實在沒有其他傳播途徑可以解釋這種比較遠距離傳播的現象。我們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通風不足是導致病毒在室内環境中傳播的關鍵因素。」李玉國教授解釋說。

據國際通風標準規定,要求餐館每人每秒最低的通風量是5升。研究結果顯示,該餐館的通風量僅為每人每秒1升,而感染者的座位分佈,也與病源患者呼出載有病毒的氣溶膠的濃度分佈一致。「測量和模擬結果亦發現,3個家庭的餐桌,基本上是被同一組空調風流動形成的氣泡『罩著』,導致多人被感染。這也解釋了為何其餘15個餐桌上的68位顧客以及餐館服務人員均沒有被感染,因爲他們的餐桌,並不在『出事』的氣泡内。」

李玉國教授解釋,感染者呼氣時,射流中的液滴濃度,會隨著離開嘴的距離不斷被空氣稀釋降低,至大約1.5米便減弱至跟背景空氣一樣。在通風量不足的情況下,室內的平均液滴濃度變得接近病源患者附近1.5米內的液滴濃度,令短距離空氣傳播有機會發展成為遠距離空氣傳播,增加周圍的人感染的風險。而當室内通風量夠大,病毒量較快被稀釋,發展成遠距離空氣傳播的風險相對較低。而團隊在湖南巴士爆發案例中也有類似發現。

至於在「鑽石公主」號郵輪個案,在286個有徵狀病例中,研究團隊收集了已公佈的197個的發病日期,再反算他們的感染/暴露日期,發現在留艙隔離期間被感染的乘客,僅限於其同艙中有在隔離前已被感染的人。

研究團隊因此推論,强制留艙隔離期間,船艙之間沒有發生遠距離空氣傳播病毒,即船艙中央空調系統沒有引致交叉空氣傳播。按照國際標準,遊輪船艙的通風量要求是每人每秒8升,與辦公室和其他公共場所要求通風量每人每秒8至10升類似。此外,遊輪據報導在隔離期間已盡量加大室外空氣供應。這些數據顯示,足夠通風的室內環境,可能不會導致病毒在船艙之間交叉空氣傳播。

李玉國教授指:「今次的研究提供了一定證據,表明近距離空氣傳播也是一個重要傳播途徑,在通風不足的情況下有機會發展成爲遠距離空氣傳播,這種機會性的空氣傳播可能會導致超級傳播的發生。這讓我們得以正視問題,採取其它必須的預防措施,更有效地遏止疫症傳播。日常生活中,當你能在遠處聞到別人的氣味,這可能表示空間内的通風不足,這是一個簡單的判斷方法。

Text:Fion

要預防病菌傳播,屋企和辦公室都要保持空氣流通和淨化。健康生活易 health.ESDlife帶來多款個人及家居空氣淨化產品,消除空氣中的有害物質,打造無菌空間。

延伸閱讀:


1887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