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先天性心臟病區 >  先天性心臟病

先天性心臟病

Chanel Chan
編輯: Chanel Chan
日期: 2011-03-10

簡介
現時香港每500名新生嬰兒中,就有一位患上先天性心臟病,發病率頗高。嚴重病患者,可能出現心臟衰弱,必須於年滿1至2歲時,甚至在之前就要做手術矯正。

病徵

  1. 心臟出現雜音。
  2. 可能會出現餵養困難,吃奶時間過長(超過30分鐘),餵食時有氣促、冷汗,甚至不能進食。
  3. 顯得瘦削、加重不足。
  4. 常常感到心跳急促、呼吸困難,需要蹲在地上以減輕痛苦。
  5. 肝臟增大。
  6. 非紫紺性(Acyanotic)心臟病患者面色和指甲紅潤,如普通小孩一般。
  7. 紫紺性(Cyanotic)心臟病患者的口唇、舌、指甲呈現紫藍色,在日光下最易察覺。超過6個月大時,指甲更會開始呈棍狀突起。

此外,小兒脈搏次數不穩定,易受各種內外因素的影響,如進食、運動、哭鬧、發燒等都會令心跳極易加速。因此,應在小兒安靜時測量脈搏。凡脈搏顯著增快,而在睡眠時不見減慢者,應懷疑有器質性(Organic)心臟病。如每分鐘心跳超過200次,就要警覺這是否心律繁亂。

高危人士和成因
  1. 胎兒的心臟血管系統因遺傳因子,如染色體不正常,而趨於不正常發展的傾向。
  2. 周圍環境有影響元素,例如輻射、母親酗酒、服食安非他命藥物、治療精神病的藥物如鋰(Lithium)、或接受電療、染有糖尿病、全身性紅斑狼瘡或染有過濾性病毒如德國痲疹、服食特別藥物如防止痙攣藥物等。

若以上兩種情況同時存在,再加上胎兒正處於最易受傷害的發育階段,即懷孕初期兩三個月,任何以上因素便足以令胎兒心臟發育出現問題,導致先天性心臟病的形成。

治療
治療可分為藥物和手術兩種。輕微的可服食藥物治療;病情嚴重的就必須動手術。

患病初期,或嬰兒太年幼,體質較弱,不能進行手術治療,需暫時以藥物控制。服食藥物能協助心臟功能的運作,例如增進搏動、收縮,以及幫助血液輸送。藥物治療多是暫時性的,只能協助心臟運行正常,不能令心臟病痊癒。

29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