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生活百科 >  婦科癌症|晚期子宮內膜癌新治療選擇 有效延長存活期 團體促納入藥物名冊

婦科癌症|晚期子宮內膜癌新治療選擇 有效延長存活期 團體促納入藥物名冊

Fion
編輯: Fion
日期: 2023-06-29

74歲的陳女士(化名)在2018年確診子宮內膜癌並在同年進行手術,惟於兩年後癌症不幸復發,癌細胞轉移至陰道穹及肺部。

陳女士在2020年至2022年間於加拿大接受3線化療,因病情惡化且化療毒性顯著,故來香港求醫。當時她出現陰道流血,咳嗽及氣促等症狀。

至去年中,陳女士開始使用新型聯合標靶免疫治療,治療3個月後症狀明顯得到改善。而且,病人的治療耐受性好,除了輕度肝功能紊亂和消化不良(腹瀉)外,陰道停止流血,病人亦能夠進行所有日常生活的活動並維持生活質素。4個月後的PET評估顯示,病人的所有腫瘤部位均有縮小的情況。

婦科癌症|晚期子宮內膜癌新治療選擇 有效延長存活期 團體促納入藥物名冊

臨床腫瘤科專科潘智文醫生(圖左)指,過往患晚期子宮內膜癌的病人預後相對較差,而新型聯合標靶免疫治療,為患者帶來新的治療方向,有助延長存活期。

晚期子宮內膜癌|遠端轉移 5年存治率約17%

根據醫管局最新數據,2020年子宮內膜癌在本港女性十大常見癌症中排行第四,新增病例為1,186宗,按年上升約3.4%。子宮體癌中9成為生長於子宮內層細胞的子宮內膜癌,只有1成屬生長於子宮肌肉層的惡性肉瘤。潘智文醫生指,確診時子宮內膜癌約9成個案屬早期癌症,約10%有遠端轉移。當中遠端轉移的晚期個案,五年存治率只有約17%,情況並不理想。

潘醫生續指:「當中原因可能是晚期患者不適合進行手術,傳統治療選擇限於化療,成效又未如理想。而且化療副作用較多,患者一般對化療甚為抗拒。因此,患有晚期子宮內膜癌的患者預後較差,存活期中位數只有約12個月。」

晚期子宮內膜癌|標靶免疫聯合治療成突破

近年癌症治療越趨個人化,子宮內膜癌亦不例外。臨床上,有約7至8成子宮內膜癌個案屬於非高微衛星不穩定(non-MSI-H)或錯配修復基因完整(pMMR)。這群患者如不適合接受放射治療、曾接受全身性治療後疾病惡化、無法接受根治性切除手術,便可使用新型聯合標靶免疫治療。

第三期國際臨床研究將晚期子宮內膜癌患者分成兩組,一組是使用新型聯合標靶免疫治療,另一組則使用醫生選擇的化療。研究顯示,使用新型治療的患者整體存活期比化療有效延長約五成至18個月;無惡化存活期亦能延長逾七成至6.7個月。由此可見,新型治療能夠幫助晚期子宮內膜癌患者延長存活期。潘醫生引述第三期研究指:「參與研究的346位患者,使用聯合標靶免疫治療後,治療反應率(ORR)超過三成,當中半成達完全緩解,疾病控制率約為七成。」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女士續指出,「提及到的新型聯合標靶免疫治療成效理想,但仍未納入現時醫管局藥物名冊內。有子宮內膜癌患者更為了上述治療花了大部分積蓄,擔憂日後生活,期望政府提供資助」,「現促請香港政府當局除盡快將相關治療納入藥物名冊外,亦可將其加入關愛基金的資助項目範圍內,以減輕患者在接受治療時面對的經濟壓力」。

晚期子宮內膜癌|常見症狀及檢查診斷

子宮腫瘤是指生長於子宮組織的癌症,除了常聽的子宮頸癌外,還有子宮體癌。醫管局最新數據顯示,十年間子宮內膜癌的新症增達7成,由2010年的713宗增加至2020年的1,186宗,在女性十大常見癌症中排行第四,比子宮頸癌的病發率更高。潘醫生指說:「子宮內膜癌的成因是排卵週期不規律或沒有排卵,令內膜細胞長期受女性荷爾蒙刺激,形成內膜增生的癌前細胞。這些細胞有可能進一步轉變成癌症。」

而症狀上,9成子宮內膜癌個案都會出現異常出血,如月經週期紊亂、經血量變多、停經後出血等,亦會有帶血絲和異味的分泌物。子宮內膜癌也有可能因為腫瘤壓迫造成疼痛,如下腹痛、性交疼痛或解尿痛等。

若要準確診斷子宮內膜癌,醫生會按情況安排各種不同的檢查,包括經陰道超聲波檢查(TVUS)、子宮內膜活檢、宮腔鏡檢查。而要確定癌細胞影響的範圍,則需要配合影像掃描如電腦斷層掃描(CT)或磁力共振掃描(MRI)等。

6239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