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心臟衰竭食療7大要訣!保持心臟健康 提高心臟衰竭存活率!



心臟衰竭是一種慢性疾病,症狀會隨年齡增長而變得越來越嚴重,要延緩病情惡化和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除了使用藥物治療外,食療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心臟衰竭病人與一般人的身體狀況不同,飲食習慣亦大有不同。下面7個維持心臟健康飲食提案,能為心臟衰竭患者更全面地控制病情,打造一顆更強而有力的健康心臟。

心臟衰竭食療一、少吃鹽分高的食物

我們平時每餐的鈉含量不應超過2,000毫克,因為攝取太多鹽分會容易造成水腫,影響血壓,導致呼吸不順的問題更加嚴重,甚至影響心臟健康。我們可以自己在家烹調食物,避免出外用餐,也要減少吃醃製、燻製及滷製的加工食品和罐頭,這樣才能有效減低鹽分的攝取。

心臟衰竭食療二、多吃含豐富纖維的食物

現在很多香港人每日攝取的膳食纖維都嚴重不足,其實我們每天應該要攝取25至35克的膳食纖維,既能維持腸道健康,又能控制血糖和膽固醇水平,有助維持心臟健康。不過不要覺得好就過量攝取,不然會對腸道做成太大負擔的。。

心臟衰竭食療三、限制脂肪的攝取

脂肪原本是種能為人體提供大量能量的食物成份,但問題在於如果過量攝取,就會大大增加患上心血管慢性疾病的機會,同時容易造成動脈硬化問題。 我們能夠透過選擇食材來限制脂肪的攝取,例如減少吃紅肉和多吃魚類等,還能改變烹調的手法,多用蒸和焗的方法,減少使用煎炸,這樣就能吃得更健康了。

心臟衰竭食療四、飲用較少水量

心臟衰竭患者的心臟不能正常工作下,身體排水的功能也會受到損害,容易造成下肢水腫和體重增加的問題,嚴重還可能造成肺積水等心臟衰竭症狀,須緊急送醫治理。因此,心臟衰竭患者應比常人攝取更少的水分。
對病人來說,一定要嚴格按照醫生的指示,將每天飲水量控制在 1000~1500mL,如果口渴難受,可含碎冰塊或用冰水漱口,這樣能有效減輕口渴的感覺。

心臟衰竭食療五、適量補充鉀質

維持心臟活動最重要的成分是鉀,然而在治療期間,心臟衰竭患者因為經常使用利尿劑的關係,會將大量鉀質排出體外。所以患者不妨多進食香蕉、西蘭花、西洋菜、西柚、橙和番茄等高鉀食物。
不過亦不用過於擔心,醫生亦會視乎情況給病人處方鉀劑,來維持病人血液中之鉀質濃度。

心臟衰竭食療六、不飲酒食煙

煙酒對於普通人來說已經是有害之物,而對心臟病患者來說更有大害。 酒精會直接損害心肌,過量飲酒還會形成「酒精性心肌病變」,進一步加劇心臟衰竭病情的惡化。而煙草中的尼古丁,則會刺激腎上腺素排入血液,造成血管迅速收縮,加劇心臟的負擔,引起高血壓、呼吸困難、胸悶、胸痛等問題。

心臟衰竭食療七、遵從醫囑定時服藥

心臟衰竭屬於慢性病,不能完全根治。所以除了透過飲食調適外,也要從藥物治療着手,兩者配合以減輕心臟的負擔。透過服用抗心臟衰竭藥,可以有效紓緩病徵、延緩病情惡化及降低死亡風險。目前常用藥物包括有:
-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ACEIs)
/血管緊張素II接受體阻擋劑 (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er, ARB)
-乙型阻斷劑 (Beta Blocker, BB)
-利尿劑 (Diuretics)
-鹽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 (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 Antagonist, MRA)
-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製劑 (Angiotensin Receptor Neprilysin Inhibitor, ARNI))

在醫生處方後,病人一定要記得按時服用,切勿擅自停藥或更改藥物劑量。同時,未經醫生指示,切勿隨便使用其他藥物,包括保健產品、中藥、中成藥或西藥。每個人在用藥後都會有不一樣的反應,病人可以將用藥上的困難告知醫生或藥劑師,讓他們了解你的情況, 並視乎個別情形或會改變劑量或藥物,從而改善療效和令到心臟衰竭的治療過程變得更舒適。

更多專題

治療資訊
醫生建議
新一代藥物治療,讓心臟衰竭患者重燃希望

曾兩度中風的日本殿堂級男歌手西城秀樹,剛完成出道45周年的演唱會,就因心臟衰竭而逝世,令人無限惋惜。 在今天,儘管心臟衰竭存活率比許多癌症還要低,但大眾仍經常低估其嚴重性,加上心臟衰竭早期症狀並不明顯,難以察覺,以致容易造成延誤治療,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心臟衰竭症狀出沒注意 氣喘、腳腫勿輕視 氣喘、體力下降、腳腫這些症狀許多人都會有,但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這可能是心臟衰竭的症狀早期先兆。 心臟科專科醫生梁維峰指出,心臟衰竭早期並沒有明顯症狀,許多患者往往以為是肺部或呼吸道出現問題,甚少聯想到是心臟衰竭症狀,引致延誤治療。根據紐約心臟協會的資料顯示,心臟衰竭可按病徵的嚴重性分成四個階段,去到末期的心臟衰竭患者,一般已無法進行任何體力活動,即使在靜止的狀態下如坐下、睡覺也會喘氣,以致日常生活質素受到嚴重影響。 重燃重症者希望 新藥有助提升生活質素 早期的患者往往透過心臟衰竭食療,改變飲食習慣,有需要時會輔以一定的藥物治療來控制病情。但梁醫生指,若病情持續惡化,則很可能需要進行心臟儀器植入手術,最後甚至要輪候心臟移植續命。可惜,心臟輪候需時,病人未必等得及捐心。 不過,隨著心臟衰竭藥物研發不斷突破,今天在控制病情上已經大有改善。例如在近年引入香港的新一代雙效藥物「腦啡肽酶抑制劑配合血管收縮素受體抑制劑(ARNI)」,就能增強心臟肌肉的收縮能力,改善血管舒張及泵血功能。尤其對心臟衰竭病情較嚴重的患者來說,療效更為顯著。 梁醫生其中一名30多歲的晚期心臟衰竭重症患者,因急性心肌炎導致心臟衰竭,只剩下只有約兩成的心臟功能。在患病初期他還可以傳統藥物控制病情,然而到後來情況愈變愈差,到最後行動需要輪椅輔助,生活大受影響。 心臟科專科梁維峰醫生 不幸的是,他經診斷後發現不宜進行心臟儀器植入手術,亦不能換心,病情岌岌可危。其後,他在梁醫生建議下改用的新一代心臟衰竭藥物 ARNI,在服藥僅3個星期後心臟功能已慢慢回復,可以自己走路,病情得到很大的改善,可以重拾正常生活。 最後,梁醫生提醒市民,預防勝於治療,平時應多注意控制三高、保持「少鹽、少糖、少油」的良好飲食習慣,而且戒煙戒酒,保持心臟健康,這樣就能大大減低患上心臟衰竭的風險了。

繼續閱讀
治療資訊
醫生建議
手術非治療心臟衰竭唯一選擇!新藥物讓患者重拾美好人生

最致命的疾病,往往是那些隱蔽性最強的疾病,像是突發性心臟病,在病發前近半數人都是毫無先兆,最終很可能因為延誤治療而喪失寶貴的性命。突發性心臟病釀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病根往往潛伏在身體許久,而心臟衰竭就是其中最容易令人忽視的「幕後黑手」,早期心臟衰竭不容易察覺,直到有明顯嚴重症狀時,病情有機會已發展到中後期了。 根據資料顯示,全港因心臟病入院的數字中,就約有三分一是心臟衰竭患者,情況相當普遍。隨著人口老化及都市病的影響下,心臟衰竭的人數預計還會持續上升,而且出現年輕化的趨勢。 成因眾多 心臟衰竭症狀難察覺 心臟科專科梁國輝醫生說,心臟衰竭是心臟缺乏足夠的泵血能力,來滿足身體細胞的血液及養分需要。心臟衰竭成因眾多,常見的有缺血性心臟病、高血壓、過濾性病毒、甲狀腺及心瓣疾病等。 然而早期心臟衰竭症狀不容易察覺,有些病人會出現氣喘、疲勞、水腫等症狀,易誤以為是肺部或呼吸道疾病。然而,以上提及的病人甚至會以為是身體一時過勞或身體因年齡而變差,而忽視其存在,最終導致延誤治療心臟衰竭。 很多時病人是在例行身體檢查或到心臟衰竭症狀發作時才發現,故梁醫生建議大家,若有長期身體不適,最好及早求醫作心臟檢查。 心臟科專科梁國輝醫生 新一代心臟衰竭藥物治療新突破 重燃患者生活希望 心臟衰竭是長期慢性疾病,一旦患上,心臟衰竭症狀會逐漸影響日常生活,患者的社交生活和自理能力都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心臟衰竭一直以來被認定為一種不可逆轉的疾病,隨著藥物研發上的突破,今天的情況已經大有不同。 梁醫生指出,過往用於治療心臟衰竭的傳統藥物,如β受體阻滯劑和血管緊張素轉換酵素抑制劑(ACEI)等一線藥物,雖然可以幫助減低心臟負荷,但卻未能完全緩阻心臟衰竭的過程。 然而近年引入香港的新一代雙效藥物『腦啡肽酶抑制劑配合血管收縮素受體抑制劑(ARNI)』,則能從根本增強心臟肌肉的收縮能力,改善血管舒張及泵血功能,控制同時減慢病情惡化,對於心臟衰竭2期或以上的病人,療效尤其顯著。 在梁醫生的病人當中,就曾有一名熱愛旅行的患者,因心臟衰竭無法應付旅行所需的體力及精神,而變得鬱鬱寡歡。但自從這位患者開始接受了新一代藥物治療後,體力已經大有改善,讓他重拾喜愛的旅行生活。 心臟衰竭雖不能完全根治,但幸運的是,在今天只要及早發現並接受適當治療,心臟衰竭患者仍有機會重拾美好人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