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生活百科 >  訂立首個華人指標 中大3D儀器助診斷骨質疏鬆

訂立首個華人指標 中大3D儀器助診斷骨質疏鬆

Zoe Lai
編輯: Zoe Lai
日期: 2018-12-04

本港每年有1.5萬宗因骨質疏鬆導致骨折的個案,患者隨後一年內的死亡率更高達兩成,但同齡沒有骨折者死亡率只有2%。傳統用作診斷骨質疏鬆的儀器只能提供2D影像,不足以準確預測骨質流失造成的骨折風險。

中大醫學院引入提供高清3D圖像的儀器,訂立亞洲首個「三維骨質量標準值」,界定不同性別及年齡組別的骨質密度標準,有助及早診斷骨質疏鬆。

按「>」轉下頁

傳統2D影像 骨質密度數據不夠準確

預計2050年在香港,逾六成人口年齡超過50歲,年齡增長令患骨骼及肌肉相關疾病之人數上升。傳統的雙能量X光吸收測量儀(DXA)雖然能分析身體組成成分,包括身體脂肪量、肌肉量和全身骨密度等,但其只能提供2D影像,所呈現的骨質密度數據並不夠準確。

中大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透過使用「高解像度肢體骨定量電腦掃描 (HR-pQCT)」儀器,提供高清三維(3D)圖像,透過進行體外掃描,更精確分析骨微結構和鬆質骨的密度,以計算病人的骨強度。

按「>」轉下頁

3D儀器可助診斷早期骨質疏鬆

該學系亦收集逾千名市民的骨質密度資料,量度他們2個部位的骨質密度,訂立了首個亞洲華人「三維骨質量標準值」。

容樹恒教授表示:「因骨質疏鬆導致骨折的患者,需接受手術治療,但手術難度較高,術後復健亦較困難。故此,及早診斷出骨質疏鬆問題,提高患者警覺,減低他們因跌倒而引起骨折的風險至為重要。」

HR-pQCT有助發展早期骨質疏鬆診斷,並鑒別診斷不同性質的骨代謝疾病。除可評估手足關節外,儀器也可用作評估膝關節。



按「>」轉下頁

男性較女性易患『少肌症』 增加骨折風險

人體的肌肉質量、肌肉力量和物理機能都會隨着年齡增長而退化。中大賽馬會骨質疏鬆預防及治療中心總監郭志銳教授表示:「研究發現,男士較女士更常出現『少肌症』,患者肌肉力量和韌度減弱,身體平衡力轉差,從而增加跌倒和骨折的風險。」

骨質疏鬆症患者即使因輕微碰撞而跌倒,也有造成骨折的風險。學系副教授張穎愷教授指出:「骨質疏鬆患者確診後,最重要是強化肌肉,減低因跌倒而骨折的風險。除運動外,我們於臨床研究亦發現非藥物治療,例如『振動治療』,亦有效增加肌力和改善平衡力,使因跌倒而引致骨折的機會率下降40%。」

Text_Zoe

1269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