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醫學新知 >  自閉症評估|中大研發新技術兒童「眼底相」篩查自閉風險

自閉症評估|中大研發新技術兒童「眼底相」篩查自閉風險

Fion
編輯: Fion
日期: 2021-01-04

自閉症是一種先天性的發展障礙,普遍在3歲前出現徵狀,並會持續至成年階段,愈早介入可達到愈好的治療效果,然而現時自閉症的診斷主要依靠問卷及跨專業團隊進行評估,評估時間一般較長,亦因為缺乏客觀的篩查方法,導致患者於幼兒時期容易被延遲診斷,甚至誤診。

近日,中大醫學院成功研發利用「全自動視網膜圖像分析」技術,透過拍攝「眼底相」識別兒童的視網膜特徵,計算他們罹患自閉症的風險,相信有助及早為患者提供治療。

自閉症是一種極為複雜的神經發育障礙,主要在社交發展、語言溝通及行為方面有不同程度的障礙。過往已有研究指出,視網膜神經纖維層變薄與高功能自閉症和阿斯伯格綜合症(Asperger Syndrome)息息相關,顯示視網膜圖像或可為自閉症的分類提供關鍵信息,有助制定自閉症的客觀衡量指標。

有見及此,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臨床研究及生物統計中心開發了用於計算自閉症風險的「全自動視網膜圖像分析(ARIA)」技術。研究人員從匡智會屬下的特殊學校招募了46名自閉症患者個案,並另外邀請23名年齡及性別配對的普通兒童參與研究。

研究人員利用儀器為所有參加者拍攝他們的視網膜圖像(俗稱「眼底相」),並透過ARIA技術進行分析。視網膜血管是唯一可見的血管,透過儀器拍攝的「眼底相」,可以反映心臟血管及腦部健康。而結果就發現,自閉症患者的視盤及視杯直徑明顯增大,而ARIA技術辨識自閉症患者的靈敏度及識別能力分別達96%及91%。

領導研究的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臨床研究及生物統計中心主任徐仲鍈教授表示:「視網膜圖像分析是一種無創、全自動和相對方便的技術。即使是幼兒,也可透過這項新技術分析其視網膜圖像來評估罹患自閉症的風險。此客觀評估技術有望可在社區進行自閉症篩查,成為臨床及行為評估前一種有效的風險評估工具。」

匡智會學校教育心理學家趙頌敏女士認為「每個學生的需要都是獨特的,而有自閉症及特殊學習需要(SEN)的學生的需要更多樣化」,相信「這次的研究更可加深社會大眾理解自閉症及SEN學生的需要,加強社會接納與共融。」相關研究結果已於《刺針》雜誌出版的EClinicalMedicine發表。

Text:Fion

延伸閱讀

2747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