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心源性猝死 | 減肥戒煙可降死亡風險!心臟科醫生剖析心源性猝死的成因、症狀、高危群組及預防

心源性猝死 | 減肥戒煙可降死亡風險!心臟科醫生剖析心源性猝死的成因、症狀、高危群組及預防

陳杰
心臟科專科醫生
日期: 2022-03-04

心源性猝死-心臟病症狀-AED-1

甚麼是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是指在沒有明顯致死病因的情況下,於心臟病徵狀發生的一小時內突然及非預期的死亡。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心源性猝死定義為心臟病徵狀發作24小時內的突然死亡,患者呼吸和血液循環驟停。若沒有即時接受心肺復甦搶救,患者便沒有存活的機會。

心源性猝死前有甚麼症狀?

患者可能會感到胸痛、胸悶、心悸/心跳 、氣喘、胃部不適、噁心、頭暈、冒冷汗,或原因不明的暈厥。 但心源性猝死患者中,有25-50%在猝死前沒有任何心臟病相關徵狀。

心源性猝死有多普遍?

在美國,每年約45萬人死於心源性猝死。

在中國,估計每年約54萬人死於心源性猝死。

研究顯示,一般人口 心源性猝死的發病率約為 (每十萬人計算):

  • 澳洲/新西蘭:35-148 人
  • 北美:53-111 人
  • 中國: ~40人
  • 歐洲:74-94 人
  • 亞洲 : 15-42 人
  • 非洲 : 31 人
跟據衞生署數據,二零二零 年 ,各類心臟病總死亡人數為6561人 。 心臟病在香港最常見的致命疾病中高據第三位,佔二零二零年總死亡人數約 13%。

本港目前缺乏系統性的心源性猝死數據。跟據本港2012至2013年間緊急醫療服務系統對院外心跳停止的前瞻性收集數據,記錄有5154宗院外心跳驟停病例。患者年齡中位數80歲。大多數病例發生在患者家中。8.7%的患者有心室纖維性顫動或心室性心搏過速。患者的發病後30天存活率只有2.3%。

心源性猝死-心臟病症狀

心源性猝死有甚麼成因?

高達一半的心源性猝死患者,在猝死前無任何心臟病病史。年青患者,心源性猝死的成因,以先天性心肌病、先天性結構性心臟病、遺傳性心律失常、心肌炎等為主。

中老年患者,心源性猝死的成因,有七至八成與冠心病相關,其他常見病因包括心臟衰竭、瓣膜性心臟病、主動脈血管病和心律失常等。

以下表格詳列常見心源死的病因:

  • 冠心病/心肌梗塞
  • 心臟衰竭/ 心功能受損 左心室射血指數(LVEF) 下降 <=35-40%
  • 心律失常 (心室顫動,室性心動過速)
  • 心肌炎
  • 失天性或遺傳性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 ,擴張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等)
  • 後天性心肌病(心臟澱粉樣病變、心臟結節病等)
  • 瓣膜性心臟病 (如主動脈瓣狹窄)
  • 冠狀動脈畸形
  • 先天性心臟病
  • 遺傳性心律失常 (長QT綜合症、短QT綜合症、Brugada綜合症、WPW 預激綜合症、兒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動過速(CPVT),早期復極綜合症)
  • 主動脈血管病:主動脈血管瘤 /主動脈

跟據本港2019年於香港醫學雜誌上發表的研究顯示,突發性心律失常死亡綜合徵(SADS)大約佔年輕人心源性猝死(SCD)原因的30%。研究應用次世代基因測序,分析與SADS相關的35個基因。研究回顧包括289名猝死者:其中主要死因為冠狀動脈疾病 (35%),其次為結構性心臟病(40%);另外 25%原因不明,當中可能包括與SADS相關的病症。研究第二部份的兩年前瞻性研究,對21名猝死者進行分析:10%有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5%有肥厚性心肌病,其餘85%在傳統解剖中無法找到死因。基因分析顯示29%有異合基因變異。

心源性猝死-心臟病症狀-預防-運動

心源性猝死有甚麼高危因素?

不可逆的高危因素:

  • 年齡 (高齡) - 年齡越大,猝風險越高
  • 家族遺傳
  • 性別 (男性)- 男性心源猝死的風險大約是女性的兩倍
可逆的高危因素:

由於冠心病是中老年心源性猝死患者最常見的高危因素,而三高(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和吸煙則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後者也是與心源性猝死相關的風險因素。另外,高血壓也會增加主動脈血管瘤和主動脈夾層的風險。

心源性猝死-心臟病症狀-預防-戒煙

心源性猝死的預防

在一般健康人群中,暫時尚無精準有效的方法可預測和預防心源性猝死。 由於心源性猝死多數是由冠心病引起,因此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減低冠心病的風險因素,可作為預防心源性猝死的一般性措施 :

  • 戒煙 (戒煙有助降低心源性猝死風險約40%)
  • 減肥
  • 通過藥物和改善生活習慣,控制三高  ( 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
  • 運動
每降低一度(1 mmol /L) 低密度膽固醇(壞膽固醇)有助減低心血管疾病風險22%,和減低全因死亡率10%。

每降低10度(mmHg) 收縮壓 (上壓),有助減低不良心血管事件20%,和減低全因死亡率13%。

每降低1% 糖化血紅素 (3個月血糖平均值),有助減低糖尿病相關死亡風險21%,減低心肌梗塞風險14%,和減低毛細血管(小血管)併發症37%。

身高體重指數(BMI) >25kg / m^2的肥胖人士,BMI 每 減少5 kg / m^2,長遠死亡風險可相對降低29-39%。

心源性猝死-心臟病症狀-預防-運動

缺乏運動與死亡率增加息息相關

與每天坐<4小時,並每天進行中等強度運動 ≥ 60-75分鐘的人士相比,缺乏運動和每天坐 > 8小時的人士, 全因死亡率相對增加了近60%。

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週進行最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或最少75分鐘的高強度運動,以預防心血管疾病。

  • 中等強度運動有助降低死亡風險23%。
  • 每週3次20分鐘高等強度運動配合3-4次3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有助降低死亡率50%。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14173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