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如何改善自汗?中醫:氣虛體質人士首要補氣和清熱

如何改善自汗?中醫:氣虛體質人士首要補氣和清熱

邱宇鋒
註冊中醫師
日期: 2021-04-20

如何改善自汗-中醫食療

夏日炎炎,我在門診幾乎每天都會碰到這樣的病人:因為容易出汗或出汗太多,覺得是身體有問題,所以前來求診。

在診間,我都會問他們為甚麼會認為自己的出汗情況屬於病態?而他們的答案普遍是:出汗多或易出汗是氣虛,不就是中醫說「自汗」嗎?或者感覺其他人都沒有自己出那麼多汗,總覺得是自己身體不正常,所以才會這樣。

中醫的「汗病」、「自汗」、「盜汗」經常被人誤解。

如何改善自汗-中醫食療

甚麼是「自汗」?

中醫所指的汗病,常見有「自汗」和「盜汗」兩種,都有嚴格的診斷標準,不是隨意判斷,也不是與他人比較。自汗的重點,是「無故出汗」,即是在日間靜止不活動時、環境不熱或身體不覺得熱時、精神放鬆時,仍會不斷出汗。真正屬於診斷標準裡患上自汗的人,臨床上十分少見。大多數懷疑自己有自汗問題的人,是誤解了自汗的真正意思,他們可能受不嚴謹的資訊誤導,自行對號入座,或被誤診,把正常的出汗錯判為病理性的出汗。

如何改善自汗-中醫食療-

怎樣釐定自己是否患上「自汗」?

人是恆溫動物,為了保持固定的體溫,在遇熱時會以出汗的方式散熱。在天氣熱時、自身感覺發熱時、做運動時、吃了辛熱刺激的食物時、精神焦慮緊張時、患上外感疾病時,新陳代謝增加,體溫上升,出汗的機會也會較多。容易出汗與否以及出汗量的多少有很大的個體化差異,它受著每個人的體質、年齡、性別、代謝快慢、神經內分泌狀態、汗腺分佈等影響,沒有統一的標準。但只要是「有故出汗」,無論是否很容易就流汗,或者是出汗量是多是少,都不屬於自汗。

中藥食療

治療自汗的中醫藥方

有自汗問題的人,會無緣無故出汗,反映氣虛、腠理疏鬆而無法固攝的問題,以西醫學的理解,屬於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中醫治療自汗,既需要補氣,亦需要固澀,補氣可以加強身體控制出汗的能力,固澀就是收斂止汗。臨床上常用的補氣藥為黃芪,有補中益氣、固表的效果,改善皮毛疏鬆的問題。常用的收斂止汗藥有生牡蠣、麻黃根、浮小麥等,有斂汗作用,但臨床上一般很少單獨使用收斂藥來止汗,通常需要配搭其他藥物,如補氣藥、清熱藥。

或者有些讀者立即會問:我平時很容易就出汗,或者出汗總是比其他人都多,可否服用上述提到的收斂止汗藥減少汗出?答案是不可以的,也沒有多大作用,因為很容易就出汗,或者出汗量比其他人多,都不是病態,自然也無需治療,勉強用藥也不會有多大效果,只會徒添煩惱。除非是沒有任何原因都會流汗,或者是大汗得無法制止而出現筋疲力盡、虛脫的反應(常見於甲狀腺病、糖尿病等患者),否則無需治療。我們實在不需要也不應該把身體上出現的任何體徵、現象都解讀成身體失調、患病,把之醫療化(Medicalization)及病理化。至於「盜汗」的概念,下篇再續。

35937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