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生活百科 >  腸易激|調查:近兩成半學生及逾一成受訪家長同現腸易激症狀(附專家改善腸易激建議)

腸易激|調查:近兩成半學生及逾一成受訪家長同現腸易激症狀(附專家改善腸易激建議)

Fion
編輯: Fion
日期: 2021-07-29

腸易激綜合症(腸易激)

腸易激綜合症(腸易激)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腸胃病。中大醫學院聯同香港輔導教師協會進行問卷調查,發現本港學生及其家長出現腸易激症狀的情況令人關注,而有中等至嚴重程度腸易激症狀的受訪者,亦表現出較嚴重的抑鬱及焦慮。專家提醒,受腸胃問題困擾時,要同時留意自身的精神及情緒健康是否已響起警號。

有關調查於今年4月,來自7間中學共232名家長及324名就讀中三至中六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約24.1%學生及一成家長有中等至嚴重程度的腸易激症狀,即受訪者最近一周因腹痛、腹脹、腹瀉等腸胃問題而導致部分日常活動受影響,甚至不能完成大部分學習、工作、社交等日常活動,令生活質素大幅下降。

調查又發現,近五成學生及有23.5%家長有輕微至嚴重程度抑鬱症狀。另外,約四成學生和逾兩成家長出現輕微至嚴重程度焦慮症狀。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腸胃及肝臟科胡志遠教授

抑鬱/焦慮情緒與腸胃不適症狀息息相關

腸易激的成因複雜,除了遺傳,情緒也是其中一項重要的誘發因素,來自個人、經濟和學業的壓力,以及父母教養方式等後天因素都會可能誘發腸易激綜合症。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腸胃及肝臟科胡志遠教授認為,是次調查反映本港學生和家長們出現腸易激症狀的情況令人關注。他表示:「腦部分泌的『血清素』會影響情緒和腸胃,若出現胃功能失調、腸易激或大腸問題等症狀,出現抑鬱和焦慮的機會也會相對上升;相反,抑鬱及焦慮亦可導致腸胃不適的症狀出現。」

有說法指「腸胃是第二個大腦」,而在醫學和統計學上,亦已證明兩者息息相關,症狀甚至可以早至年青時代出現,因此胡教授建議學生和家長們受腸胃問題困擾時,要同時留意自身的精神及情緒健康是否已亮起紅燈。

體內濕氣重如何改善

然而,胡教授認為,普遍市民容易將腸易激和一般腸胃病混淆,導致延誤病情,因此有必要提升大眾對腸易激的認識,而且腸易激不能根治,「病情可以非常反覆,若患者長期受到腸胃問題困擾,會嚴重影響日常活動、社交及工作,建議一旦出現相關症狀,應盡快諮詢醫生,透過藥物舒緩腹痛及腸易激症狀,配合情緒及日常生活管理,穩定病情」,以減低日後出現惡化情況的機會,例如7至8成患者可以靠藥物、情緒、日常生活管理三管齊下,達致可控制病情至「無事」。

胡教授又提到腸抽筋藥物治療需患者配合戒口,例如不宜吃辛辣食物。

中大醫學院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臨床心理學家陳雅文續指,建議腸易激患者應自我覺察和學習如何與情緒相處,適時向身邊家人及朋友傾訴,以及透過身心鬆弛練習等方法疏導壓力,放鬆心情和穩定情緒,減輕腸胃不適症狀。

香港輔導教師協會主席何玉芬博士分享,過去一年有社工、教育工作者及學校班主任留意到,疫情期間學生長期在家學習,家長與子女同樣缺乏社交活動和朋輩支援,以致無法有效抒發個人情緒,令學生的學習動機下降,加上對前景感到悲觀,亦會令雙方壓力增加,累積更多負面情緒,遂建議學校可增加支援,尤其是對家長;校園提倡正向學習環境,例如提升人際聯繫,處理朋輩欺凌問題等。

甚麼是腸易激?

過去有研究指出,本港約有6.6%人士確診腸易激。腸易激可分為「肚瀉型」、「便秘型」、「混合型」和「無法分類」四種類型,病症類型有可能隨時間而改變。腸易激症狀與普通腸胃病相似,容易令部分患者忽略病情而延誤就醫。如腹部疼痛、便秘或腹瀉、脹氣和腹脹等症狀頻繁,或症狀嚴重影響日常活動,便有可能患上腸易激。

11146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