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生活百科 >  大腸癌早發現早治療!血便、黑便成因為何?醫生建議大腸癌篩查計劃擴至45歲

大腸癌早發現早治療!血便、黑便成因為何?醫生建議大腸癌篩查計劃擴至45歲

Fion
編輯: Fion
日期: 2021-12-07

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有醫療機構調查發現,近六成病人有最少1粒或以上的腺瘤瘜肉,共421名病人發現大腸癌,當中最年輕的癌症病人僅22歲。有專科醫生指,大腸癌在亞洲有年輕化趨勢,惟大腸癌早期幾乎沒有徵兆,建議可及早進行大腸鏡檢查,早發現早處理,切除瘜肉,以防瘜肉演變為大腸癌的可能。

外科專科醫生劉卓靈

了解大腸癌成因及症狀

根據香港醫管局的癌症統計,在2019年,大腸癌的新增個案共5,556宗,佔全年新增個案的15.8%;屬全港第二位致命的癌症,佔全年癌症死亡個案的14.6%。外科專科醫生劉卓靈表示,大腸癌是結腸或直腸內的細胞異常生長所形成的癌病,多數的大腸癌由一粒細小的瘜肉開始,慢慢演變為癌症。

他解釋,一般而言,腸道瘜肉可分為腺瘤瘜肉、增生性瘜肉、鋸齒狀瘜肉、錯鉤瘤性瘜肉及幼年型瘜肉,當中的腺瘤瘜肉具癌變風險,然而長瘜肉、早期大腸癌可能沒有任何症狀,若瘜肉已演變成癌症,越早發現存活率越高,大腸癌一期的病人五年內存活率可多於9成,因此及早發現並切除瘜肉是非常重要。

他續指,早期大腸癌可以沒有任何症狀,其他常見徵狀包括大便帶血或帶有大量分泌黏液;大便習慣改變,如大便變稀或便秘;剛大便後還有便急的感覺,但不能排出大便;腹部不適(胃氣痛、飽脹或胃抽筋的感覺);體重無故地下降。

認識黑便vs血便的分別

血便是指帶有血液的糞便,血便可分為兩種,分別「黑色血便」,即出血位置很大機會在上消化道,反映有輕微腸胃出血,胃潰瘍等疾病。此外,服用鐵劑、鉍鹽制酸劑、阿斯匹靈等亦有機會產生黑便;「紅色血便」出血位置很大機會在下消化道。鮮紅色,并且衛生紙上有較多血跡,通常與痔瘡有關;暗紅色,可能與小腸後端與大腸的疾病。發病部位距離肛門越遠,顔色普遍會越暗。

根據香港專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大腸鏡統計數據顯示,分析合共16,604份腸鏡報告,結果發現78.1%病人腸道內存在最少1粒瘜肉;有58.1%有至少1粒腺瘤瘜肉,近一成半患者腸道內發現4粒或以上腺瘤瘜肉;12%腺瘤瘜肉達6毫米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共有421人確診大腸癌,男女比例為6︰4;當中55歲以下的大腸癌者佔16%;最年輕的病人僅22歲。

婚前檢查項目

大腸内窺鏡有助預防大腸癌

劉醫生又分享過往遇過病例,一名50歲女士因肚痛求診,檢查後發現已達第3期,膿包生在結腸附近,並有入侵膀胱、淋巴,幸而沒有擴散,可以接受手術等治療。他引述中大研究發現,大腸癌在亞洲區有年輕化的趨勢,55歲以下的大腸癌患者不斷增加,香港年增1.7%,有指年輕化原因或與肥胖相關。

腸道更健康

預防大腸癌的最佳做法便是進行大腸内窺鏡檢查。他解釋,醫生會利用可屈曲的內窺鏡,由肛門進入大腸,觀察有否發炎,瘜肉或腫瘤等疾病。如果大腸内窺鏡檢查過程中如發現瘜肉,會即時利用內鏡儀器切除,並即時抽取組織樣本作化驗。而相較於其他大腸瘜肉檢查方法,如大腸鋇劑造影、電腦掃描虛擬大腸鏡,大腸鏡能找出小至2毫米的瘜肉並可以即時切除瘜肉。

根據衞生署估計,截至2019年9月,有約17萬名合資格人士已參加香港大腸癌篩查計劃,接受大腸鏡檢查的大便免疫化學測試陽性個案中,有66.7%確診大腸腺瘤。而由於目前政府大腸癌篩查計劃只涵蓋50歲以上人士,他呼籲香港應跟隨國際將大腸癌篩查年齡由50歲降至45歲。

3391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